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血、消瘦……作为一种常见的癌症,结直肠癌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
针对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能够有效提高人群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以下简称《方案》),内容包括高风险人群界定、筛查方法、筛查频率、早诊早治原则等,进一步规范了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
为普及结直肠癌的规范化诊疗知识,提升大众对结直肠癌防治意识,大河健康报特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结直肠外科医学部副主任李震对《方案》进行解读。
□本报记者 吴文可
早诊早治可改善结直肠癌预后
《方案》显示,2022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51.71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病例的10.7%。结直肠癌死亡病例24.00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9.3%。
全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6.63/10万和17.00/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
李震介绍,结直肠癌在河南也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2022河南省肿瘤登记年报》显示,2019年,河南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死亡率在恶性肿瘤排名中均位居前十。
《方案》指出,结直肠癌应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李震表示,结直肠癌的早诊早治对于预后至关重要。早期结直肠癌往往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此时通过手术或其他局部治疗方法,如内镜下切除,可以彻底切除病灶,避免肿瘤进一步发展和扩散。
李震介绍道:“同为结直肠癌患者,结局大不相同的重要原因就是有无早诊早治。有的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发现早期结直肠癌后及时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生活质量与常人无异。而有的患者直到晚期才确诊,此时肿瘤已广泛转移,虽然接受了多种治疗措施,但预后仍不佳。”
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界定需考虑多种因素
《方案》将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分为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遗传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
李震介绍,散发性结直肠癌是指没有明确遗传背景,由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的结直肠癌。遗传性结直肠癌是指具有明确遗传背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结直肠癌。这类患者通常有家族聚集现象,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方案》显示,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界定需要综合年龄、性别、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吸烟史以及体重指数(BMI)等多个因素进行评分,累计评分≥4分者被认定为高风险人群。
其中,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确诊结直肠癌的评分规则较为特殊,即如有1个一级亲属在60岁之前被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有两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确诊为结直肠癌,则直接评分为4分。
李震表示,通过综合多个因素进行评分,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个体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一级亲属确诊结直肠癌项目中评分较高的设定,主要是基于遗传风险增加和共同环境暴露因素的考量。其他项目评分为1分,则是根据年龄、性别、吸烟史和BMI等独立危险因素对发病风险的影响程度来确定的。
“这种综合评分的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高风险人群,并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李震说。
筛查结直肠癌推荐结肠镜检查
《方案》推荐结肠镜检查作为一线筛查方法。李震介绍,结肠镜检查可以实时显示肠道内部图像。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像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寻找异常、溃疡、息肉或其他病理变化。
在必要时,医生还可以利用结肠镜内的通道放置操作器械,进行活检取样或病变切除等操作。
“在息肉和不典型增生阶段,患者通常感受不到任何异常。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在这些早期阶段发现并处理病变,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为癌症。对于已经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结肠镜检查还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如确定手术范围、评估治疗效果等。因此,筛查结直肠癌,应首选结肠镜检查。”李震提醒。
进行结肠镜检查要注意以下事项:
饮食准备 检查前一天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避免食用高纤维、油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同时,应在检查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食。具体请遵循医生的指示。
肠道清洁 为了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需要进行肠道清洁。通常采用口服泻药或灌肠的方式进行清洁。在进行肠道清洁时,应注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免脱水。
药物使用 检查前一周内应停止使用抗凝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其他注意事项 检查时需要去除所有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等。同时,检查时需取侧卧位,头部稍微抬高,以便医生更好地观察结肠内部情况。
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频率应个体化调整
李震表示,根据《方案》,不同人群进行结直肠癌筛查起始年龄、频率不同。例如,在筛查起始年龄方面,散发性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若无结直肠癌病史,推荐筛查起止年龄在40~74岁。
其中,有1个一级亲属小于60岁时确诊为结直肠癌,或者2个及以上一级亲属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推荐从比一级亲属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者诊断年龄提前10岁开始进行筛查,不对筛查起始年龄作限制。
至于筛查频率,《方案》推荐常规筛查时,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无病变检出者,结肠镜复查间隔可为10年;或每年进行1次大便潜血检查。
若有直径≥lcm的腺瘤,绒毛结构≥25%的腺瘤(即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其他病变,应在治疗后1年内再次复查结肠镜,如无异常发现,后续结肠镜复查间隔可延长至3年。
李震建议,普通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筛查方案,并按照方案计划的起始年龄、频率进行筛查。
《方案》建议所有腺瘤、息肉,尤其是癌前病变和结直肠癌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李震介绍,结直肠腺瘤、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鉴于结直肠腺瘤、息肉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密切关系,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也具有重要意义。”李震说道。
李震表示,若确诊为结直肠癌,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肿瘤分期、病理类型、身体状况和治疗意愿等因素综合考虑。常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手术:对于早期和中期结直肠癌,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化疗:适用于晚期或复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以及手术后需要辅助治疗的患者。化疗可以杀灭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放疗:通常与手术或化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放疗可以局部杀灭肿瘤细胞,减少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靶向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免疫治疗:通过激发和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来杀灭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前景。
《方案》将结直肠肿瘤的治疗分为了内镜下可切除的早期结直肠肿瘤治疗、内镜下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肿瘤治疗。
李震表示,结直肠肿瘤可否在内镜下可切除,主要依据肿瘤的分期、大小、位置、浸润深度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判断。一般来说,早期、小且表浅的肿瘤适合内镜下切除;晚期、大或深层的肿瘤则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通常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策。因此,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李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