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飞268天的神秘航天器,凭什么让美国24小时关注?
6月5日,美国波音公司和NASA商业载人计划项目组联手将两名美国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但原本计划好的6月14日他们应当返回地球,然而,由于技术问题,这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滞留了三个多月。NASA不愿太大的风险,于是决定由SpaceX的“龙飞船”负责接回他们。
事实上,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场关于技术实力和雄心壮志的较量,更是中美两国在太空探索上的一场“看不见的较量”。毕竟,中国和美国的航天发展各有所长,但最终谁能引领这场竞赛?让我们一探究竟。
先来说说“龙飞船”,这是美国在航天飞机退役后,首次实现载人进入轨道的飞船。在前不久,“龙飞船”成功将四名平民送入太空,刷新了人们对太空旅行的认知。
但如果你以为这就足够了,那你还得好好了解一下马斯克的野心。“龙飞船”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突破在于他的“星舰”。
“星舰”是什么?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能重复使用,且能携带超过100吨载荷的庞然大物。它的目标相当宏伟,那就是将人和货物送至地球轨道、月球甚至火星。
然而,事情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星舰”在2023年4月进行的首次试射中就发生了爆炸,此后的几次试射也未达到预期目标。不过,今年6月,它终于在第四次试射中实现了海面软着陆,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突破。
相比之下,中国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方面的发展似乎要顺利得多。
前段时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68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近日,中国“朱雀三号”可重复火箭也成功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测试。再次证明中国在该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那么,这个中美都争相想要拥有的“神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到底有何优势?制造难度有多高?
其实,航天器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任何航天器都需要运载火箭帮助其升空或者返回时需要火箭的帮助。而目前普遍采用的一次性火箭,极大地增加了成本,但发展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尽管我国目前仍处于“过于先进,不能展示”的阶段,但隐约透露出来的细节,还是让美国感到担忧。
首先,是发射的可靠性。每一次发射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试想,假如不够可靠,它又怎会成为主要发射阵地。
其次,是轨道的隐蔽性。我们发射后,欧洲人曾经注意到我们的载人航天器,但它随后进行了轨道调整,变化之后欧洲人就找不到了。这显示出我们在轨道调整和机动变轨能力上的强大潜力。
此外,是较高的实用性。一个航天器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这与SpaceX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疑,这将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从以上几个角度来看,短短几句话,却揭示了中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很多特征。未来,当所有的功能和科目试验完毕,我们将有更多的选择去往返天地间。这对于中国的太空梦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