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国保”妈祖庙“东方第一大港”!

 9月26日

由湄洲日报社、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和

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举办的

“天下看妈祖——全国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开启第十站

来到泉州市鲤城区

聚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天后宫


26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天后路的泉州天后宫。天后宫山门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济门(宋元泉州城的南门)遗址。


图片

泉州天后宫

图片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到达泉州天后宫,开展实地采访


泉州天后宫大殿是建筑群中最重要部分,红砖白石燕尾脊,极具闽南地方建筑风格。殿内挂有清雍正帝亲笔御书“神昭海表”的横匾。正殿大门有副对联,下联为:“湄洲传灵迹,闽台香火并千秋。”


图片
清雍正帝亲笔御书“神昭海表”的横匾

图片
《敕封天上圣母图》壁画

  



在妈祖神座的龛壁背后,一幅壁画引起记者的关注。这幅清代的壁画,为道光《敕封天上圣母图》。清道光年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壁画体现敕封情景。画面标有升天峰、观澜、海天福主摩崖石刻、天上圣母旗杆、圣旨牌坊等10多处建筑物,全以写实手法复原当时湄洲妈祖祖庙建筑群。庙宇融入峰峦巉岩之间,气派恢宏。


泉州文旅集团讲解专员陈紫薇说,这幅画是1989年底清洗墙壁时,灰水剥落而显露的,说明泉州天后宫与湄洲妈祖祖庙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我们经常会带一些领导或者外地的朋友来参观泉州天后宫。”陈紫薇告诉记者,她祖籍莆田市城厢区,从小热爱妈祖文化。如今作为一名讲解员,很高兴能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力所能及地传播妈祖文化,讲好妈祖故事,弘扬妈祖精神。



图片

不少游客参观泉州天后宫

图片

泉州天后宫建筑独具特色





泉州天后宫不仅是妈祖文化的重要传播中心,也是古代海上交通史的见证。古代泉州造船和航运发达,与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文化交往。南宋和元朝时,泉州港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

泉州天后宫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初建时以“顺济”为名。顺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明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时途经泉州,特地遣使祭拜妈祖,还奏令福建镇守官重修顺济宫;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一带),从泉州浯江(顺济桥一带称浯江)出发,出发前再次重修并改宫名为“天妃宫”。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经泉州时,依制祭拜妈祖,郑和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平定台湾。出师之前,施琅特地从莆田湄洲奉请妈祖像,供奉在战船上。感念妈祖助力,康熙特派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湄洲妈祖祖庙及泉州庙祭祀,并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自此,泉州天妃宫改称天后宫。同年,施琅还增修澎湖天妃宫。



图片

▲泉州天后宫是首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庙

图片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日报全媒体记者向泉州天后宫赠送《天后圣母事迹图志》《妈祖颂》以及木雕作品《九九归一》

图片

▲泉州天后宫回赠《泉州天后宫志》给湄洲日报社





“古时,顺济宫前面就是聚宝街。因顺济宫的关系,其后新建的跨江石桥取名‘顺济’。沿江内港码头甚多,江面阔大,是番舶客航聚集之处。”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所负责人刘育民告诉记者,天后宫不远处就是市舶司。南宋的市舶司,兼有如今的港务局、海关等职能。那时,天后宫是出海的必经之地,商人们和船民纷纷进庙拈香礼拜,奉献供品,祈求妈祖庇佑。随着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妈祖的香火遍播于海内外。


“泉州天后宫是首个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庙,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组成部分。天后宫建筑群保存有宋代构件和明清时期木构建筑。”刘育民说,每逢初一、十五,或者重要节日,他们都会举行南音、木偶戏等非遗节目,活化利用妈祖文化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采访中,记者将湄洲日报社受权出版的《天后圣母事迹图志》、策划出品的书籍《妈祖颂》,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莆田市藏云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建军的妈祖题材限量木雕作品《九九归一》,赠送给泉州天后宫。泉州天后宫也回赠《泉州天后宫志》给湄洲日报社。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