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飞花城开讲: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柏拉图爱情有多浪漫?

近日,“花城文学课”第10讲邀请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燕京讲席教授、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刘文飞与四川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师阳知涵。

两位老师就“诗的远握——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分享。

图片

活动现场,刘文飞教授指出,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都是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伟大诗人。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在诸多领域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在众多领域当中文学又特别引人注目,特别是在诗歌领域,众多流派纷纷崛起。

白银时代是俄国文化和艺术产出极为丰富的时期,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以其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在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

图片

随后,阳知涵介绍了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的通信历程,两人的通信从1922年开始,持续至1936年,时间跨度14年,通信数量超过200封。

在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的书信中充满了对诗歌的讨论和引用,书信与诗歌在他们的交流中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两位诗人情感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这些书信展现了两位诗人在你来我往的通信当中产生的对诗歌、对文学的热烈共鸣,以及他们之间因种种原因而逐渐落幕的通信罗曼史。

图片

在讲座中,两位嘉宾也深入探讨了有关书信翻译的问题。

刘文飞教授分享了他在翻译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书信过程中的体验。

他强调,尽管诗歌翻译面临诸多挑战,但翻译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将原作的情感和内容传达给读者。

他说:“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每一次翻译都是对原作的一次新的诠释和致敬。”阳知涵老师补充道:“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达文字的意义,更要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时代的气息。”

在讲座的最后,刘文飞教授提到:“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充满了激情与挑战,他们的书信则是他们心灵交流的桥梁。”

翻译工作是一种艺术,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和情感的传递。

图片

在第二天的方所现场“孤独的灵魂,热烈的共鸣——茨维塔耶娃和帕斯捷尔纳克”分享活动上,著名书评人刘铮与两位嘉宾也进行了关于书信集中的隐喻、情感表达和文化背景的深入对谈。

对谈不仅涉及关于书信集的文学分析,还包括了对两位诗人个人生活的讨论。

通过这两场活动,观众不仅对帕斯捷尔纳克和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文|记者 孙磊 通讯员 赵沚琦
图|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