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河源 |“改革”一词在这份全会报告出现超210次

9月27日,河源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召开。大会对河源市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源实践作出了部署。河源科学谋划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河源实践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施工图和任务书,通过了《中共河源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源实践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记者梳理大会的报告发现,“改革”一词在35个单面正文中出现213次,成为高频词,足以展示河源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决心信心。

图片

锚定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使命任务
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

大会提出,踔厉奋发主动服务广东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责任使命,锚定加快实现绿色崛起使命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河源实践。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河源市委书记何国森指出,当前,河源要完成广东省委赋予的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使命任务,必须全面总结建市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经验,主动投身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中,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河源贡献、展现河源担当。

河源提出要塑造“好”的形象、永葆“创”的劲头、发扬“闯”的精神、涵养“干”的作风服务全省发挥窗口作用、先行示范作用、排头兵作用与挑大梁作用。将结合实际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让鲜明特色愈加光彩、愈显力量。近年来,河源在经济、民生、生态等方面都敢于创新、作出示范,如在全省先行先试点状供地审批模式、“面对面”机制等方面成效突出。河源将抓好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探索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让更多改革经验向全省全国复制推广。

紧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河源打造“三大样板”,在本次全会中审议了《实施意见》,部署了400多项改革任务。这份《实施意见》提出,河源将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8”具体安排,锚定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使命任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源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图片

《实施意见》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融湾”“融深”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协调,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绿富双赢”河源样板全面建成,如期实现绿色崛起。到2029年,完成本实施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

《实施意见》主要对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打造独具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河源样板、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河源样板、打造“绿富双赢”河源样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做了细化。

为推动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围绕《实施意见》的实施,河源将加快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激发河源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活力;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河源推进“百千万工程”新动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巩固河源生态环境新优势;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河源创新发展新引擎;加快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提升河源“融湾”“融深”新高度;加快深化民主和民生领域改革,绘就河源民生福祉新画卷;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法治河源平安河源建设新水平等。

以改革破解发展痛点难点
成效涉及河源方方面面

河源历来有改革的基因和创新精神,80年代左右的一个例子足以证明河源人民敢为人先的担当。1980年,河源紫金上义人率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田于民,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紫金县志》记载,1979年,“上义公社率先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全县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同时,据《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载:当时(即1979年4月——编者注)分管农业的省委常委带领工作组到紫金县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县、公社干部大都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省委工作组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山区农民摆脱贫困的好形式,于是上义镇的做法很快在全县推开。1980年春,紫金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大面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县,上义镇更是全国最早一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乡镇。

2006年是河源从“后进”向“后发”的转变,是迈向改革发展阶段的关键一年。当4月,河源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紧密联系河源实际制定了“十大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政策——“千村脱贫”政策,通过入股工业园的形式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这个改革举措成为广东省首创,还获得了“中国第二届消除贫困奖”首次设立的“政策奖”。

随着时间推移,河源深化改革的步伐从最早的农业、工业生产领域迈向更为广阔的领域。

河源市委、市政府建立“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从解决群众身边最关切最实际的问题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切实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清单变为美好生活“幸福清单”。

图片

河源持续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深入开展县镇村绿化工作,持续扩绿量、提绿质、增绿效。

河源作为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深化“1+3+N”产教融合改革,加快构建河源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

源城区以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创新推行“织密一张网格”“健全三项机制”“实施三大工程”“开展四联四促”的“1334”工作法,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龙川县以强村公司为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公司化运营,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联农带农长效化机制,努力蹚出一条镇村共富的新路子。

河源市检察院打造“河检护源”生态检察品牌,服务保障绿美河源生态建设。

河源市医疗保障局先行先试、勇于创新,做到“五个坚持”,聚力深化DIP支付改革,经过2年多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三个有效”“三个创新”成效(即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有效减少“三过现象”、有效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医保支付新理念、创新政策制度新模式、创新互动协商新机制)。

……

诸如上述在教育、医疗、生态等民生方面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取得成效的案例还有很多。河源建市30多年来,经济总量从1988年的16.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348.22亿元,增长了50多倍。如何在经济大省中挑大梁?河源提出要坚持改革和发展一起抓,突出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着力实施关键性改革举措,充分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以改革“一子落”带动河源发展“满盘活”。

近年来,河源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把自主改革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成功破解一批制约河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打造形成一批具有河源特色亮点的改革成果,为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提供了源源动力。

根据实际和实地绘就了改革画卷,层层递进、步步落实,对完成广东省委赋予的加快实现绿色崛起的使命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河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改革目标已经明确,广大党员干部正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奋力投身新时代改革发展大局,勇当改革发展开拓者、奉献者,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文 | 吴奕镇 袁文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