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对,上联:“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下联更经典

《三国演义》对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有着相当深广的影响。事实上,以此为基础,早已形成了一套对联,即三国对联。

三国对联数量极多,至少在1000幅以上,这些对联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同时,新的三国对联也层出不穷。

比如,一位民间高手就以张飞、关羽二人为题,写下了一副千古绝对,上联为:“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

《三国》中我素来喜欢关、张二人,对这幅上联也十分喜爱,它的下联也非常经典。


图片


我叫张飞,嚣张的张


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在演义中,张飞都性如烈火。

张飞20岁时与关羽一起追随刘备,浴血征战沙场。刘备投曹操征吕布时,张飞以战功被曹操拜为中郎将。长坂坡激战时,张飞带二十骑为刘备断后。

张飞拆断短桥,单骑站于河边,对面烟尘冲天,曹魏大将曹纯率麾下所谓“天下精骑”数千汹汹赶来,在对岸越积越多。张飞像《三国演义》里描写的那样大喝:

“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战?”

曹军不敢上前。


图片


213年,张飞征蜀,生擒并收服大将严颜

218年,张飞大败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张郃。意气风发之际,在今四川渠县的八蒙山石崖上刻下大字:

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石。

221年6月,“不恤小人”的张飞,正值自阆中兴兵与刘备大军会合伐吴、为关羽复仇之际,被部将张达﹑范强所杀。

张飞与关羽壮年结识,并肩纵横一生,两人的感情之深自不待言。正史《三国志》中说,张飞把关羽当作兄长来对待。演义中刻意渲染了关羽殁后张飞的愤怒,并因部将不能按时打造白衣白甲而怒挞之,虽无其事,但从情感上讲是合理的。

张飞最后的谥号是桓侯。桓,开疆拓土、威震敌国的大将,才能使用这一谥号。

史书评价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古往今来,史书称赞猛将,往往以关张连称相喻。


图片


我叫关羽,重情重义的关羽


在我心中,真正的英雄不仅有一身好武功,还需要重情重义。

谁最符合这个标准呢?

他身长九尺,红脸绿帽,丹凤眼,卧蚕眉,左手轻抚长及胸际的美髯,右手提着青龙偃月刀,此人正是家喻户晓的武圣人——关羽,他温酒斩华雄、降汉不降曹、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留下无数传奇的故事。

有一次,刘备战败,关羽带着两位嫂嫂被曹军包围,但他就是不愿意投降。曹操爱才心切,心想:关羽可是一位猛将,有了他,我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于是,曹操派张辽去劝降。

关羽为了保护嫂嫂的安全,提出三个条件:

“一、发现大哥的去向就立马告辞;

二、不许有任何人伤害嫂嫂;

三、降汉不降曹。”

曹操见关羽肯留下,高兴极了,命人送上许多钱财,可关羽看都不看一眼。

曹操非常厚待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赐关羽一件锦袍。然而,关羽只把新袍穿在里面,外面仍然穿着旧袍子,他说:“不能只想丞相新爱,而忘了大哥旧爱。”

有一天,他得知大哥的去向,马上告辞,一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种不忘根本、重情重义的品质,古今少有!

“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正是对关羽忠义的有力诠释。


图片


以关羽、张飞为名的对联


上面简单梳理了张飞、关羽二人的事迹,回头再看“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这幅上联,就很有意思了:

这里的“关羽”、“张飞”取的都是双关意,即“关上羽毛”、“张开翅膀飞翔”。

另外,对联中加入名人的名字,也增加了文化底蕴。

整幅对联的意思是,鸟关在笼子里,只能关闭羽毛,不能自由地飞翔。

这里的鸟,是比喻人,它表达了人生的困境,受束缚,不自由。

那么,如何能对出一个完美的下联呢?且看:

“人处世上,要八戒更须悟空”。

这幅对联是从《西游记》中寻找到的灵感。

《西游记》和《三国演义》都是四大名著,棋逢对手,而且八戒、悟空也是名著中的人物,也都有双关意,它们都是佛教中的概念:

所谓“八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等等;

所谓“悟空”,是说人做到内心空灵,去除一切杂念,消除一切欲望,使得心无挂碍,进而达到一种“空”的境界。


图片


到这里,我们或许可以明白这幅对联的深意了: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自由自在,但几乎无一不在“枷锁”之中。有时,我们感觉就像笼子中的鸟儿一样,受到束缚,无法展翅翱翔。

殊不知,许多的负累都是我们强加给自己的。人生在世,一定要不断去修行,领悟“四大皆空”的道理,这样才能获得圆满的人生。

不得不说,这幅对联越品越有味道,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是断然创作不出这样的经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