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个苏北小县城,走出六位“两院”院士

“2024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现代快报发起打卡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及全国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活动,邀你一同上天入地、下海登极。9月24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连云港灌云院士风采馆,近距离感受“院士之乡”灌云走出去的六位院士在各自领域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们为家乡带来的骄傲和荣誉。

图片

 灌云院士风采馆

苏北小县城,走出六位“两院”院士

灌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个位于苏北的小县城,先后走出六位荣膺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院士。他们分别是汪德昭、汪德熙、陈吉余、程津培、徐红星和董家鸿

图片

 80多岁的陈吉余院士仍然在指导研究生

图片

 程津培院士

六位院士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声学、核化学、水利学、物理有机化学、肝胆医学、纳米光学等多个学科。其中,汪德昭是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汪德熙是中国核化学化工事业的开拓者、陈吉余被誉为“中国河口海岸之父”、程津培是中国键能研究领域的领航者,2017年11月增选为“两院”院士的董家鸿、徐红星分别是“世界精准肝胆外科首创者”和“单分子表面增强光谱领域骄子”。

图片

 董家鸿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片

 徐红星院士

作为国家授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来自灌云的六位院士在各自领域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家乡带来了骄傲和荣誉,也正源于此,灌云在连云港地区被誉为“院士之乡”。

毗邻灌云博物馆的灌云院士风采馆,以图、文、音频、视频和实物展示等形式,重点介绍了灌云六位院士的风采。回首六位院士的成长轨迹,他们的成就既氤氲着灌云精神与优良学风,也彰显了灌云深厚的人文积淀与历史传统。

六位院士中,有两人是亲兄弟

在灌云的六位院士中,汪德昭和汪德熙二人是一对亲兄弟。

汪德昭是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他制定了我国水声学的研究发展战略,组建和发展了我国第一批水声学研究队伍,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水声学研究人才。1933年,汪德昭前往法国留学。1956年底,侨居法国20多年的他携全家回国,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年过半百的汪德昭临危受命,从零起步,开启我国水声学研究。1957年汪德昭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弟弟汪德熙是我国核化学化工事业的开拓者。在国家原子能所有九栋院士楼中,就有一栋是汪老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外留学的汪德熙毅然回国,前往大别山地区帮助军队研制火药,为我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图片

 汪德熙在核工业研究生部大门口

汪德昭和汪德熙共有兄弟四人,老大汪德耀,是厦门大学第四任校长,汪德昭排行老二,汪德熙排行老三,四弟名叫汪德宣。

图片

 1948年汪氏四兄弟与父母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汪雁秋,李静秋;后排右起依次为汪德耀、汪德昭、汪德宣、汪德熙。

展馆内有一张汪氏四兄弟的合影,在2018年灌云院士风采馆开馆时,汪德熙院士小儿子汪华先生亲临现场并介绍了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其中特别讲到,汪德宣先生是以商人身份为掩护,奋战在我国秘密战线的老兵,终身无儿无女没有结婚,也是四兄弟中最先去世的,把党的秘密坚守到底。兄弟四人在各自领域为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一门四杰”。

弘扬科学家精神,6年接待参观人员约30万人次

灌云院士风采馆于2018年3月正式启动建设,旨在集中展示该县高层次人才成就和风采,弘扬他们为科技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人文环境。

在院士风采馆施工的同时,灌云安排专人赴六位院士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收集院士的资料和物品,工作得到了院士及其亲友的大力支持,一些珍贵的物品被收入馆藏。陈吉余院士捐出自己珍藏的多件珍贵史料,其中包括自己上大学时候的成绩单等。

24日下午,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团委书记许青云老师正带领20多名同学参观了院士风采馆,许老师向同学们认真讲述每位院士的不凡经历和伟大成就,话语中也充满了自豪。她也鼓励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多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图片

 许青云老师为学生讲述院士的故事

图片

 灌云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参观院士风采馆

据了解,自2018年4月28日建成并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灌云院士风采馆共举办了相关学术论坛活动60余场次,共接待了800余批次、约30万人次的参观。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宣传文化部出品的“科学家地图”,汇聚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及全国287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丰富资源。

从“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服务精选”栏目进入“科学家地图”小程序,轻松浏览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以及全国各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丰富内容,资源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轻点AI,还能为你智能推荐当前所处位置30公里内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语音导航带你去想参观的场馆实地。

通讯员 钱阳 张曼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晓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