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亚洲心在欧:高加索之旅D4——阿塞拜疆舍基、沙马基

图片

村镇,还是熟悉的米黄色外墙

9月27日,今天天气不错,一早我们再次前往戈布斯坦地区,参观谢赫(阿拉伯语中对长老、智者的尊称)迪力巴巴的陵墓(Diri Baba məqbərəsi)。途中看到了几座陵墓,还看到超市门口贴着的阵亡士兵照片,既有自然的老死,也有战争的创伤。

图片

阿塞拜疆的水果种类还是挺丰富的

图片

与之相比,绿叶菜的种类就少得可怜了


图片
各种酒

图片
离开巴库,这边的车明显就老旧很多

巴库之外的物价是怎样的呢?趁着买水的功夫,我们到超市里转了转。根据教义,伊斯兰教禁止饮酒,把酒精视为让人丧失理智的魔鬼,但在世俗化的阿塞拜疆,酒并不罕见。这家超市里就有好几个货架的酒,有本国产的、有进口的、有啤酒、有葡萄酒、有伏特加,一应俱全。听法丽达介绍,阿塞拜疆这边也有类似绍兴人酿女儿红的习俗。

图片

先人隐居修行的山洞

图片


图片
陵墓外观

经过一片人烟稀少的土地,我们来到了迪力巴巴陵墓。迪力巴巴,意思是活着的爷爷,传说他是个苏菲派长老,临终之时,他来到这里的山洞祷告,逐渐进入真理世界。据说迪力巴巴的尸体在死后并未腐烂,当地人深以为奇,相信来到这里可以根除百病,或者让梦想成真。为了方便人们祈祷,1402年,希尔万沙王朝的统治者修建了这座陵墓。

图片

陵墓里的花窗


图片

图片

钟乳石檐口(Muqarnas)石雕装饰

迪力巴巴陵墓和巴库老城的宫殿修建于同一时代,体现了当时希尔万的建筑风格、这座陵墓和周遭的岩壁融为一体,相得益彰,2001年被阿塞拜疆列为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古迹。

图片

图片
路遇狗狗,高加索的狗狗就是这样悠闲自然

迪力巴巴陵墓边上有座坟墓,看墓碑,应该是个老坟。

图片

参加悼念活动的人群

往西再开一段路,就到了沙马基。路上见到一大群人,有平民,有军人,有学生,原来是参加纳卡战争烈士的悼念活动。阿塞拜疆政府为纳卡战争中的难民分配了免费住房,阿塞拜疆人一般结婚比较早,年轻人也面临着催婚催生的压力,所以在外高加索三国中,阿塞拜疆现在是人口最多,也是唯一保持人口增长的国家。

图片

沙马基城墙

图片
沙马基街景,这边的车子基本都比巴库的老旧,一路上插着许多国旗,阿塞拜疆国旗的三种颜色分别代表突厥、独立、伊斯兰

今天的沙马基(Şamaxı)是个人口不到4万的小城,被誉为阿塞拜疆的文化中心和葡萄酒之乡,这座城市的名称来自古代高加索或突厥的近似名部落。据波斯史料记载,沙马基最初是6世纪,由萨珊王朝的库斯鲁一世建造的,不过考古发现表明它的历史可能更古老。8世纪时,沙马基成为希尔万沙王朝的都城,连同城市西北部山上的古勒斯坦要塞,守卫着王朝的命脉。1191年,沙马基发生大地震,此后希尔万沙王朝的都城迁至巴库。

图片


图片
聚礼清真寺外观

图片
穹顶上停了很多鸽子

沙马基有一座聚礼清真寺,始建于743-744年,是外高加索最古老,也是整个高加索第二古老的清真寺,是希尔万沙王朝最重要的建筑之一。所谓聚礼,也称主麻拜,是穆斯林于每个周五举行的宗教仪式,清真寺的种类很多,有陵墓清真寺、皇家清真寺,地区清真寺等,聚礼清真寺自然就是为举行聚礼而建造的。

图片

正门入口处的穹顶

图片

图片
正门大厅

聚礼清真寺历史上曾多次被毁,多次重建,12世纪,格鲁吉亚人摧毁了清真寺,1859年,清真寺在地震后受损严重,1902年,沙马基地震,清真寺彻底被毁。重建工作最初由沙马基本地出生的Zivər bəy Əhmədbəyov负责,他是阿塞拜疆第一位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建筑师。之后波兰建筑师Józef Płoszko接手了设计工作,他参考希尔万沙宫殿、巴库城堡的尖塔以及莫卧儿王朝的建筑风格,调整了设计。

图片
中央大穹顶


图片
中央穹顶两侧的一个小穹顶

图片

面向麦加方向,用来指导礼拜的壁龛米哈拉布(miḥrāb)

1918年3月,以斯捷潘·邵武勉等为首的巴库公社,连同当地革命武装、俄族军队,对阿塞拜疆穆斯林发动大规模攻击和屠杀,造成上万阿塞拜疆穆斯林死亡,史称三月事件,或三月大屠杀(同年九月,恩维尔帕夏的高加索伊斯兰军杀回巴库,又杀了上万亚美尼亚族)。三月事件中,亚美尼亚族武装摧毁了沙马基所有清真寺,屠杀了沙马基的超过8000名穆斯林。当时聚礼清真寺里有1800多平民,连同清真寺以及珍藏的手稿一同被亚美尼亚人烧毁。

图片
清真寺里遇到的当地青年

图片
老清真寺的部件,据说1909年重建的时候,清真寺内部用了华沙制造的金属构件

2010年,阿塞拜疆启动了聚礼清真寺的大修工作。重建的清真寺以Józef Płoszko的设计为基础,参考了希尔万-阿布歇隆学派的建筑风格,同时为了抵御地震,对清真寺进行了特别加固,重修工作于2013年完成。如今重建的清真寺主要按照他的设计方案建造,在装饰等方面,也参考了希尔万沙王宫的细节。清真寺前有块绿地,里面展示了一些老建筑构件。

图片


午餐在沙马基当地的一家餐厅,又见到了熟悉的茄子泥,这次没有凉拌色拉,换成了新鲜水果和切成片的蔬菜,此外还有鸡汤以及每人一份的烤肉拼盘。

图片

图片
越往北开,山越绿

下午,我们往西北,前往高加索山脚下的舍基(Şəki)。和干旱的东南部相比,阿塞拜疆西北部的气候比较湿润,适合农业发展,周遭的景色也从土黄转为绿色。阿塞拜疆北部少数民族比例较高,其中有苏联时代的移民,也有高加索本地的族群。

图片

始建于6世纪的教堂

舍基的名称可以追溯至青铜时代的塞种人(Sakā),他们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从里海北岸来到南高加索。1世纪时,基成为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王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受亚美尼亚人影响,高加索阿尔巴尼亚人皈信了基督教,因此在基可以找到不少教堂、修道院遗址。阿拉伯帝国兴起之后,基先后受到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突厥人的统治。

图片
殿附近的矮墙

16世纪之后,基长期处于波斯萨非王朝的统治之下。1743年,趁着波斯内乱,亚美尼亚裔穆斯林领袖Hacı Çələbi xan建立了独立的基汗国,之后的数十年,基汗国周旋于格鲁吉亚、波斯等国之间,艰难地维持着独立或半独立,直到被俄国吞并。

图片
可汗王宫

图片

图片
入口的钟乳石檐口装饰

图片


基可汗王宫(Şəki xanlarının sarayı)建于18世纪,201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王宫由来波斯的建筑师设计,风格和装饰都是波斯式的,也带有一些高加索民间建筑的特征,是18世纪高加索地区宫殿建筑的最佳典范之一。王宫长约30米,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虽然规模不大,但内外装饰都非常考究。

图片

图片


图片
华丽而民族风的玻璃花窗

图片
内部的壁画和装饰,类似壁炉的结构起到通风作用

基可汗王宫为砖石结构,最初可能是单层建筑,后来加盖了二楼,但建筑风格保持统一。建筑入口处的大门建有钟乳石檐口,上层的钟乳石檐口镶嵌着镜面,阳光照耀下分外夺目。宫殿外墙安装了可拆卸的彩色玻璃窗Şəbəkə sənəti,这是阿塞拜疆的一种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中完全不用钉子和胶水。宫殿内壁还画了很多壁画,一些壁画描绘了战争场景,一些则带有独特的象征。

图片

图片
陶瓷艺术中心的陶片墙

图片


王宫附近有个陶瓷和应用艺术中心,里面点缀着造型粗犷、独特的陶片。在这还遇到一对拍婚纱照的新人,之后几天的旅程中,我们也见到了不少结婚,或者拍婚纱照的新人。

图片

驿站入口的穹顶

图片


图片

图片


接下来顺着古镇的小路,探访建于18-19世纪的商旅驿站(Yuxarı Karvansara)。驿站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内设242间住房,中间是个庭院,里面有个水池。驿站的墙壁极厚,想来应该能稳定气温,提高居住舒适度。1988年后,这座古代驿站被改为酒店综合体,设有民族餐厅和供住宿的套房。不同于巴库的米黄色,基的房屋往往砖或者灰色的石块建造,这些石块大多采自附近的河床。

图片

日落时分,碰到个当地小姑娘,很热情要和我们的一个团友拥抱

图片

图片


晚餐是在离驿站不远的Old Town Sheki,楼上是宾馆,楼下是餐厅。餐厅布置得绿意盎然,人与自然充分接触。这顿吃的比较有特色,有藏红花鸡汤、山羊奶酪、撒了芝士的土豆色拉、芝士卷、黄瓜番茄色拉等。其中有一道做法和口味都有些类似干锅的菜,叫Saciçi。制作Saciçi需要用到一种叫Sac的浅底锅,这种锅将凸面朝上,可以用来烤面包、烤饼、烤肉,将凹面朝上,就可以制作Saciçi。图中的蛋饼叫做kuku,是一种波斯式的蔬菜鸡蛋煎饼。

图片


晚上住宿的地点是在更西北,靠近北高加索达吉斯坦的度假村,天色渐暗,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也越来越低。一路上可以看到好几处修道院遗址,展示着基督教的历史遗产。这是我们一路以来住得最宽敞,自然环境最好的一夜(除了淋浴的水流有点大)。打开窗户看着远方的群山和云, 让我想起俄国画家库茵芝的画。


图片
高加索的夜

度假村远离城市,海拔又高,我想晚上应该比较适合观星。可惜这天月色明亮,天上的云雾也略重了些,还是没能看到银河,这一天的旅程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