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用新方法成功制备氮掺杂非晶单层碳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周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裘晓辉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林、刘利民以及清华大学教授谷林等组成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利用纳米尺度二维限域模板进行小分子聚合的液相合成策略成功制备出氮元素掺杂的单原子层非晶碳材料。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


图片

▲氮掺杂单原子层非晶碳材料的原子尺度结构分析及氮原子的化学成像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供图


二维非晶碳是碳材料家族的一种新型同素异形体。与石墨烯的周期性蜂窝结构不同,单原子层的非晶碳由五、六、七元碳环无序拼接而成。研究人员此前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非平衡条件下成功制备了该材料,并发现非晶结构可显著调控碳材料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等物理性能。


虽然化学气相沉积被广泛用于制备石墨烯及其衍生材料,但高温条件不利于异质原子在碳原子网络中的稳定掺杂。相比之下,液相聚合方法在高分子化学合成中被广泛采用。该方法条件温和、前驱体选择多样。然而,在液相聚合中,反应中间体构象多变且存在复杂的立体相互作用,因此使用液相聚合方法难以获得具有二维拓扑结构的产物。


新方法则利用层状模板的限域作用,将自由基中间体的聚合过程限制在二维平面内,最终形成了五、六、七元环共存的二维无序网络结构。


利用低电压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团队精确解析了碳原子和氮原子在二维非晶碳网络中的分布,证实了氮原子成功嵌入碳原子组成的平面网络中,并确认了氮掺杂浓度可达9%。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该材料的形成机制,发现受限空间中的化学反应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光学和电学性质测试表明,该材料具有p型半导体特性,为研究原子掺杂对二维非晶碳材料电子局域化现象的影响提供了独特的实验平台。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工作在二维聚合物限域合成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未来开发性能优越的二维非晶材料提供了新途径。






相关论文信息: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4-09-27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刘映含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