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满天下”的超级中学依靠剥削性体系实现,生出教育内卷,县中塌陷等问题

全文4956字,阅读约需1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超级中学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和优质生源,成为各地区名气巨大的优质高中,但它们的崛起对教育生态产生复杂影响。

02超级中学的剥削性体系包括对县中的剥削、对内的剥削和对教育权力的剥削,导致教育内卷加剧、教育负担增加和大量高中塌陷等问题。

03然而,要避免负面影响扩大,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严格规范学生和师资流动,加强公立和民办学校的公共性,以及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文\袁梦(武汉大学社会学院) 

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人们的教育期望已经从“上大学”到“上好大学”转变。在追求优质成绩的背景下,近十年来,许多地区开始出现规模较大、成绩突出的“超级中学”。这类中学凭借十分优异的高考成绩、聚集着大量优质生源和师资等优势,逐渐成为各地区名气巨大的优质高中。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超级中学具有独特的崛起过程和运作逻辑,并对各省份、各地区的教育生态产生着复杂影响。   

一、超级中学的“高考神话”现象 

以西部F省和H省为例,超级中学是自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创建“高考神话”现象的。从崛起过程看,这些超级中学大致都经历着三个阶段,分别是“招兵买马”的初建阶段、“扩大规模”的发展阶段和“名满天下”的成熟阶段。

在“招兵买马”的初建阶段,超级中学主要依靠丰厚的经济报酬和奖学金等方式,吸引优质高中尤其是优质县域高中的优质师资和生源。相较于县域高中,超级中学一般位于省会城市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城市,因此这些中学往往拥有更多的原始投入资本。同时,在2010年以前,不仅民办学校拥有灵活的经济自主权,公立学校也同样拥有较大的经济自主权,因此无论是公立还是民办的超级中学都可以通过更高的经济收入吸引优质师资,通过奖学金等方式吸引优质生源,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建立起强大的教育队伍。例如,在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专科院校发展逐步没落,F省的M中学就在当地产业资本的支持下,开始通过高额奖学金的方式吸引大量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进入该校,为学校的优质发展奠定了生源基础。2003年左右,M中学又开始在全省各地开设招生办,同样通过高额奖学金等方式吸纳全省的优质生源。H省的X中学在1998年以后就开始从周边地区挖掘优质师资和生源,到2010年左右该校的“掐尖”行为更加剧烈,引起周边地区的高中学校出现优质师资和生源的大量流失。

在“扩大规模”的发展阶段,通过“公办民校”、“名校办民校”和收取择校费等方式,超级中学开始建立起集团化、产业化的运营体系。相较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往往可以收取高额的费用,并且有更灵活的学校管理体制,这便为超级中学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资源支撑。例如,M中学自2006年左右起就创建了如M外国语学校、M实验学校等民办学校,构成了集团式的M系学校。这些学校主要面向非顶尖优质生、外地户籍生和复读补习生等。学生需要通过笔试、面试、缴纳高额学费才能进入学校。民办学校学费一年一般约为3-5万元,还有住宿费、补习费等多种课外费用。这些民办学校早期由M中学这类超级中学统筹管理,因而就能为超级中学支付高额的教师工资、奖学金、校园建设等费用提供支持。2017年左右,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公立中学不被允许与民办学校有关联,于是许多公立超级中学与民办学校相互独立运营。但在政府统筹下,这类民办学校还是能够成为支持超级中学发展的重要来源。而针对民办中学的迅猛发展,政策上开始通过限制户籍抑制其跨区域招生的行为。但这类学校仍然可以通过“购房产、迁户籍”或“转工作、迁户籍”等方式,让一部分有能力购买房产的家庭迁移户籍,或者帮一部分优质生源迁移户籍等方式,规避政策限制,实现异地招生。于是,在复杂的政策制度和办学体系下,超级中学实现了规模性扩张。

在“名满天下”的成熟阶段,超级中学凭借每年培养出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清北生”得以闻名,制造出一年又一年的“高考神话”,并通过“提前掐尖”、“竞赛强基”和“教育霸权”完成压倒性的教育垄断。例如,M系学校在全省各地都设有招生办,在小学、初中各学段都会大力宣传、安排进校考试,还会与地方课外培训机构合作实现尖子生选拔招生。为了获得优质的高考成绩,通过竞赛获得强基计划名额则成为这类学校的重要方式,如2023年C中学和M中学通分别各有30多人通过强基计划被重点高校录取。另外,为获得一些专项计划和政策优惠,这类学校还开始在有“边少穷”政策优惠的地方办分班分校,进一步提升学校品牌知名度。在优异成绩和强势宣传下,省内便普遍出现了“想要读好大学,就必须去C中学和M中学”的话语。 

二、超级中学的剥削性体系 

超级中学经过初建、发展和成熟三个时期目前已经成为培养高考优质生的品牌学校。但这类学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因为其成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剥削性体系实现的,这包括对县中的剥削、对内的剥削和对教育权力的剥削。

在外部结构中,超级中学需要从部分区域或者全省范围内吸纳优质生源和师资,由此形成对其他高中尤其是县域高中的剥削。从常态的教育布局结构看,在每个市域、县域单位内都有出现优质生源和师资的概率,而超级中学之所以能出现超常的优异成绩正是因为聚集了各地的优质生源,所以从其他学校招纳优质生源和师资是超级中学的首要步骤。同时,在超级中学以强基计划等方式垄断了重点高校的名额时,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就围绕超级中学名额展开了新的竞争。由此,整个教育生态出现结构性失衡,教育竞争也出现明显提前和极化趋势。

在内部管理中,超级中学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则都处于高度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中,这一方面促成了个体能力的激发,但另一方面却也带来对个体过度的压榨。例如,这些学校的教师通过严格的绩效管理可以实现多劳多得的高收入,但同时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往往让教师们难以长时间坚持,所以会存在一定的教师流动现象。在有的学校内部,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便会将各类工作与工资绩效高度挂钩,甚至可以做到不出成绩可以不给教师发绩效。而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学生也需要面临高强度的竞争压力,一名在超级中学就读的学生讲到“早上5点钟起床宿舍就已经没人了”,一名曾在超级中学上学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失利后三天都难以吃下饭。而当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这种高压环境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类学生超级中学的态度往往是劝返学生,这不仅给家庭造成负担,也给接收这类学生的高中学校带来负担。例如某县高中两年前就接收过一名学生,这个学生最初以优异成绩进入超级中学M中学顶尖班,但最后因为抑郁甚至未能正常完成高考。

在教育权力中,超级中学凭借优异的教学成绩成为教育领域的翘楚,赢得政府、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但同时也由此取得在政策、资源和话语等方面的优势。例如,X中学每年只招录全市前720名的学生,该校附近还建设了大量适合上学陪读的房产。C系中学和M系中学通过云课的方式将教育资源出售给全国各个学校。在高考分省命卷时期,有些超级中学相较其他学校还拥有更多的高考命卷权。此外,由于超级学校考上重点高校尤其清北高校的名额非常多,如2023年C中学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到清北的有20多人,M中学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到清北的有10多人,因而甚至出现这两类学校“可以影响清北在省内招生线”的情况。因此,超级中学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影响着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教育生态布局。 

三、超级中学兴起的负面后果 

虽然凭借每年产生数量众多的清北生、重点高校生的成绩,超级中学制造出了“高考神话”,但从现实后果看,却也相伴而生出教育内卷加剧、教育负担增加、大量高中塌陷等问题。

由于超级中学呈现出良好的教育成效,社会各界便将“进入超级中学就读”与“进入重点高校”大致等同起来,因此为了争取超级中学的就读名额,便产生了提前竞争分流和优质生高度竞争的后果。例如,F省W县近五年来,小学每年每年级平均流失学生数为300多人;在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的适龄学生群体中,实际在本县入学青少年数量与全县正常学龄青少年的数量相比,升学流失人数约为8000人,平均每个学段有1/5的学生流失。F省Y县近五年来,小学初中高中每年流失学生数为400人-500人。F省J县2019年初中毕业生y约2000人,到2020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则只有1300人,这种断崖式下降表明权每年全县学生流失情况愈发严重。同时,这些从县里流失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优异的优质生源,他们流向的地方则是需要通过严格考试筛选的市级或省级超级中学。正是在这种提前竞争分流下,大量小学生、初中生也不得不提前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和竞考压力。

但是从现实结果看,超级中学似乎也并不能真正让大部分学生获得满意的成绩,相较于许多重点县中也并不一定具有优势。例如,H省Z县2016年中考第1名高中去了全省优质的H中学学习,但结果2019年第一次高考未考上重庆大学,后补习一年才考上重庆大学,而2019年Z县中学考取“985”重点高校的学生有90多人。F省W县2021年中考前8名都去了M系中学,其中第1名去了M中学,最后高考690分,刚好考上清北调档线,而中考第9名留在了W县中学,最后高考685分,考上复旦大学。两人最终成绩相差并不悬殊,这表明超级中学与重点县中的教育质量或许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差距。据W县中学教师估计,“外流学生中,大约30%发展比较好,70%发展其实也不好”。J县中学教师则认为,“超级中学实际是用10%的成功掩盖了90%的失败,而且失败的都不能发声。”因此,超级中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整个区域内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可能反而加剧了无效率的内卷。

正是在被激化的择校压力和教育竞争下,普通家庭的教育负担大大加重。为了满足家庭教育竞争的需求,一些资本便以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课外辅导培训等方式进驻到基础教育阶段。然而这些学校往往需要高额的费用,所以一个学生小学阶段就可能要花费十几万乃至几十万,这对于普通中产家庭都是较大的负担,更不用说普通农民家庭。普通家庭子女的教育流动通道成本被大大提高,普通家庭要么积极参与竞争,要么提前消极退出。于是,教育中的阶层分化将日益凸显。

更为重要的是,承接大多数家庭教育流动希望的重点县中,在超级中学的剥削体系下也开始面临严重的“塌陷”趋势。县域高中的“塌陷”普遍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出现的,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县中难以出“清北生”,裸分难以考上重点高校。如Z县中学2016年考入清北有7人,考入“985”有140人;到2023年无人考入清北,考入“985”只有50多人。W县中学2010年以前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清北,有时一年还有2个,考入“985”能有10多人;2010年以后,只有2011年考入1个北大,2021年有1个低分考入北大医学院,考入“985”人数也只有6-8人。Y县中学自2006年有1人考入北大后,近十多年都再未出清北生。

县中的“塌陷”与超级中学的兴起,以及县域学生的流失具有一致性。由于超级中学吸纳了县域大量优质生源和师资,县中教育生态遭遇结构性破坏,教育成绩迅速下滑,社会声誉被显著影响。当县域社会对县域学校失去信心后,这又会进一步加剧优质学生和师资流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Z县的中考前10名一般都会去H中学或X中学,前500名只有1/3的学生留在县内,前1000名能有2/3的学生留在县内。W县的中考前10名只有1-2人留在县内,前20名只有3-7人在县内,前200名能有130多人留在县内。Y县中考前10名流失一半左右,前50名大约流失20人左右。J县中考前10名有1-2人留在县内,全县前20名有3-4人留在县内。此外,还有许多优质生源从小学、初中阶段就已提前流失。 

四、如何实现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现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超级中学的崛起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现象,对整个教育生态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上述分析看,超级中学虽然制造了令人惊叹的“高考神话”,但这种方式并非真正改善和优化了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将各区域优质生源和优质师资聚集起来产生的效果,由此还造成许多负面效应。因此,为避免负面影响的扩大,真正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严格规范学生和师资流动,防止违规跨区域招生。超级中学运作的核心就是从区域范围内聚集了大量优质生源和师资,通过物质奖励吸引优质生源,不仅破坏了以县为单位、相对均衡的教育生态,而且延伸出一系列教育产业链,破坏了立德树人、助人成才的教育本质。因此要加大对违规跨区域招生的监管,规范学生和师资流动。如W县为控制生源流失就在县域内部出台了限制政策,包括对初中生平时考试成绩严格保密,减少学生成绩对外曝光度,对泄露学生成绩、宣传县外学校的教师在绩效考核、评奖评优方面有所惩罚等。对于超级中学的违规跨区域招生行为,则需要进行其他相应的管控措施。

其次,加强公立和民办学校的公共性,防止教育资本化和产业化。当前超级中学已经逐渐形成相对体系的资本化和产业化运作,这使得整个教育体系分工极为精细和复杂,最终并不能真正提高效率,反而是增加了成本。从教育的育人成才和筛选分层的基本目标看,这就要求增强教育的公共性,尤其也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系统的管理,避免出现“公立学校因为规范成为公益学校,民办学校灵活则变成优质学校”的怪象。

最后,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性,提升县域公立学校质量。县域公立学校尤其县域高中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实现阶层流动、家庭发展的希望,只有增强县域学校的办学质量,才能真正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县中振兴,当前许多县中开始采取许多措施自救,如以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超级中学或民办中学的教育资源和管理服务,改革教师培训和考核机制,增强教研教学力量等。但是县域公立学校在改革创新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财政自主权、管理自主权等方面的限制,因此为促进县域学校发展,应合理增强县域公立学校的办学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