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讲堂之宋词诵读与赏析(37)——潘阆《酒泉子(长忆观潮)》

图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酒泉子(长忆观潮)》

词作者:潘阆


长忆观潮,

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

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

梦觉尚心寒。

 赏析

潘阆(?—公元1009年),字梦空,号逍遥子,宋初诗人。大名(今属河北)人。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因诗受荐,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又因狂荡获罪,被贬信州(今属江西上饶)。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泗州(今安徽泗县)参军任上。有《逍遥集》。

《酒泉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或起源于酒泉郡的小曲。平韵为主,间入仄韵,以温庭筠《酒泉子(花映柳条)》为正体,又名《杏花风》《春雨打窗》等。潘阆此调,因忆西湖名胜,故又名《忆余杭》,四十九字,前片四句两平韵,后片亦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潘阆回忆西湖诸胜的词作,一共流传十首,皆为《酒泉子》,今天我们要欣赏的就是其中一首。

宏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历来都是杭城人民倾城观赏的奇景,这首词即回忆杭州的观潮盛况。词人开篇就言“长忆”,表明观潮场景给词人的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接着,词人并不赘言,马上将“满郭人争江上望”的盛极一时的观潮场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了观看奔涌的潮水,满城的人都争先恐后地向江上赶去。人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来疑江海尽成空”,水天之间一道声如雷鸣的白浪排空而来,仿佛将大海中的水全都倾倒出来了。其声隆隆,其势赫赫,“万面鼓声中”,这震心夺魄的情境就好像万面大鼓齐擂一样,好一个天下至观!“来疑江海尽成空”之夸张,“万面鼓声中”之宏壮,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潮水,气象无前,真可与李白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疑是银河落九天”相比。

词的下片,词人选取了弄潮儿的一个特写画面。一个个勇敢无畏的弄潮儿郎傲立潮头,搏击风浪,他们技艺超凡,在惊涛骇浪中仿佛如履平地,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风浪打湿。“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夸赞他们弄潮技巧的同时,也侧面写出潮水之高涨。正当观潮者惊喜万分,赞叹不已的时候,词人却话锋一转,道出内心的遗憾:“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一个“寒”字由实转虚,梦醒后还心有余悸,余意未尽,给读者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武夷人黄静云:“潘阆,谪仙人也。放怀湖山,随意吟咏,词翰飘洒,非俗子所可仰望。”他在杭州做官时,还说:“《酒泉子》十首……宜镵诸石,庶共其传。”说明潘阆这组写景贴切的《酒泉子》的艺术境界之高超,地方官都愿意将之刻石勒碑,当作西湖胜景的宣传语了。

撰稿:樊令

诵读赏析:张震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