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心脏日:无需开胸也能换瓣,创新技术为瓣膜疾病患者带来“心”希望

图片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占据首位,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而每年的秋冬季节,更是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瓣膜疾病患病率还将不断升高,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隐患。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其中450万人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心脏瓣膜病变的风险从60岁左右开始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大概每八位就有一位患有中重度瓣膜疾病。目前,全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接近有200万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外科主任朱丹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心脏瓣膜病起病隐匿,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心脏瓣膜作为人体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朱丹教授指出:“如果把心脏比作房子,里面有房间、水管、电线、钢筋水泥。那么钢筋水泥对应心室,水管相当于冠脉,电线相当于传导束,房门就是心脏瓣膜。这个房门一旦坏了,打不开或者关不拢,叫狭窄和关闭不全。血打出去后又会返流回心室,这叫关闭不全,或者血打出去打得不够多叫狭窄。”

“心脏瓣膜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胸痛,活动后胸闷气急等,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心衰,最终影响到患者的生存寿命。”朱丹教授强调,主动脉瓣狭窄是老年患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瓣膜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正确地救治,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五年致死率甚至超过某些癌症,生存率仅为20%。“但心脏瓣膜疾病和其他心脏病很难从症状上区分。例如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也会出现活动后胸痛的症状,类似心绞痛。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辅助检查来帮助鉴别,最常用的检查方式就是心脏超声,最终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针对心脏瓣膜病的预防,朱丹教授表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饮食结构高盐、高脂、高糖、高热量,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规则作息,吸烟、酗酒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加速心脏瓣膜疾病的进展。研究表明,每周有适度的、固定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有效减少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病率。”

新疗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介入治疗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目前,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以及介入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减轻心脏负担和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药物无法彻底治愈,根治还是要靠手术治疗。

传统外科手术需要开胸并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进行,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创伤较大等问题均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方式不断优化,瓣膜疾病的治疗也朝着更小、更微创的方向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术后综合社会回归效果。

对此,朱丹教授表示:“过去心脏瓣膜出了问题只有外科手术这一种方法,介入治疗的出现让这个瓣膜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选择。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最大的获益是不用体外循环,因为体外循环是整个外科手术中对人体创伤最大的一个部分。此外,介入治疗不需要开胸,通过导管进入体内,就可以把瓣膜送到相应的部位进行瓣膜置换,即使是因高龄、体质弱、病变重或合并其他疾病而禁忌手术的老年患者,也能进行治疗。目前介入治疗的替换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球扩瓣、一种是自膨瓣。”

其中,球扩瓣是国际上被广泛用于主动脉瓣膜狭窄置换的一种人工生物瓣膜,根据多项国际临床研究结果,其相较于传统的自膨式瓣膜具有低瓣周漏发生率、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低死亡率的特点。

随着技术的精进、循证医学的推进,介入治疗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体起步较晚,但进展十分迅速。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为例,自2010年中国开展首例TAVR手术以来,治疗量持续提升,目前我国已开展TAVR手术超过35000例。随着TAVR适应证逐渐向外科低危患者拓宽,这意味着外科手术所有风险等级的患者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介入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与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据统计,在我国2023年接受TAVR治疗的瓣膜病患者中,高危患者占比不足20%,大部分为中低危患者。随着器械技术的不断进步,从高危、中危到低危,我们还可以把球扩瓣用于外科生物瓣衰败,用于瓣中瓣治疗的患者当中。

多学科协作下,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瓣膜病患者计长远

此外,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复杂病变日益增多,很多患者不仅罹患一种瓣膜疾病,还会合并其他疾病风险,其诊治常常会涉及多学科知识,增加了诊治的困难。

朱丹教授指出:“通过协同心脏介入学家、心外科医生、影像专家及麻醉医师等多学科专家形成专科协作团队,整合不同学科的专家意见和资源,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和高质量的诊疗方案,提升患者长期治疗获益。”

此外,针对不同患者术式策略的选择、瓣膜疾病治疗的全面覆盖是瓣膜疾病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多学科团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预期寿命、个体情况、瓣膜耐久性、第二次换瓣风险和可行性等。

“对于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来说,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给患者选择最合适最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例如,针对老年人或者高危的人群,我们在制定方案时更加关注近期疗效,要把一次手术做成功,让患者获得一个比较好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但对于低危患者,尤其是对于65岁到70岁之间的患者,他们预期生存时间相对更长,因此,我们在制定治疗策略的时候绝对不能只考虑一次手术的结果,而是要注重着眼于未来。”朱丹教授表示。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