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断供”,“看他楼塌了”的心态要不得|教育一周洞见

全文1978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凤凰周刊文章《第一批鸡娃的80后,已经“断供”了?》引发关注,探讨中产家庭在国际学校费用上涨、教学质量不如预期等因素下,是否选择转回公立学校。

02研究显示,经济逆风时期,中产家庭并不会大幅削减子女的教育支出,而低收入家庭可能会削减教育支出。

03由于高收入家庭更相信教育投资对孩子发展和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会在教育上投入更多,而低收入家庭可能缺乏信心。

04然而,面对经济逆风,家庭在防止“卷”的危害的情况下保持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依然是每个家庭都需要重视的课题。

05教育管理者应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公共投入,以弥补低收入家庭在面临经济逆风时的教育支出不足。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这里是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教育一周洞见”栏目,每一期将就过去一周内的教育热点话题、政策风向或人物观点展开分析评论。

图片

作者:丁阳

这一周,凤凰周刊的《第一批鸡娃的80后,已经“断供”了?》成为教育热文。文章讲述,在中产消费降级的风潮中,国际学校不再吃香,原本花大钱供孩子上国际学校的中产家庭也吃不消,感到后悔,甚至转回公立学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害苦的是孩子们,平平淡淡过日子多好啊!”“留点钱给孩子不好吗?”看着这些留言就能感觉到,该题材之所以在多个平台都引发关注,多少有点触发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的心态。

其实,遭遇经济逆风时,一些国际学校倒闭,一些中产家庭力不从心,这是正常现象。而文中讲述的一些家庭发现,某些国际学校支出过于昂贵,教学质量不如预期,与经济逆风则没有太大关系,家庭与学校双向选择过程中需要磨合、试错,有些家庭认知到不是那么适合自己,也是正常的。至于一些走国际赛道的孩子回国找不到工作,类似的报道早就有了,并不会出乎此类家庭的意料。

换言之,看完文章后,你如果被“断供”这样可怕的词所影响,觉得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家庭真是“楼塌了”,原本期待的自家“牛蛙”要变成“普娃”了,将要陷入钱财、学业两失的惨状——恐怕有点一厢情愿。

事实上,不少研究指出,当经济逆风的时候,中产家庭并不会大幅削减子女的教育支出。他们依旧会期待通过教育让子女延续财富和阶层地位。相比之下,越是低收入的家庭,在经济逆风的时候越是可能会削减教育支出。你以为原本读国际学校的孩子,是“坠落”到公立学校跟你家孩子回到同一起跑线,但这些家庭很可能会继续进行你不知道的课外教育投资,说不定在未来仍会拉开孩子间的差距。

这种可能性,或许才是围观看客需要认真对待的。

比如“外滩教育”今年曾介绍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阿利亚·哈米德·拉奥2022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她深度追踪访谈了70多个美国原本是双职工的家庭,这些家庭在男女其中一方失业之前,年收入范围在15万到60万美元,可以说是标准乃至较为富裕的中产家庭。在一方失业后,这些家庭会改变孩子教育支出的方式吗?研究发现,不管是男方失业还是女方失业,这些家庭大多都选择维持子女教育的高水平支出,咬牙花钱、继续“鸡娃”,认为削减与孩子相关支出威胁到自己的阶层地位。

“经济逆风时中产家庭不会大量削减教育支出”这一事实,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如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2008年前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衰退”期间,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明显多于低收入家庭,而且这种差距在衰退期间“持续存在并扩大”。换句话说,经济逆风时期,家庭教育投资中的不平等增加了。高收入家庭更多的教育支出体现在给孩子报名参加课外活动,购买家庭教育玩具和书籍,雇佣家庭教师,送去更好的学校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收入的家庭更加相信,对于孩子发展和学习来说,教育投资至关重要。只有在教育上舍得花钱,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有更好的学历和见识,有更好的职业前景,才能让整个家庭更好地穿行经济周期。相比之下,其他方面少花钱,比如削减日用品消费,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在中国,学术界也有类似的发现。2014年《复旦教育论坛》的一篇研究关注了“不确定性对城乡家庭教育支出倾向的影响”,发现收入的不确定性对城镇家庭的平均教育支出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于农村家庭影响就比较大。除去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不健全、缺乏稳定的工资性收入等原因外,对教育的认识差别是重要原因。城镇家庭更加相信教育支出在将来会有回报,而农村家庭则因为教育收益周期较长、效果也不明确缺乏信心,在收入面临不确定性时,会倾向于削减教育支出。城镇和农村存在差别,那么在城镇内部,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之间,恐怕也会存在差别。

所以,当那些原本有能力上国际学校的家庭,在“断供”后退而求其次时,他们最有可能的做法,就是用别的方式进行教育支出,花大价格请名师绕弯子补课,培养各种才艺,等等。这些家庭的见识决定了,他们大概率还会继续去“卷”,去“鸡娃”。

图片

从社会层面去看,这未必是什么好事,过度内卷的教育,已经把太多孩子折腾得疲累不堪。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管理者除了要想办法采取“双减”这样措施外,最重要的做法是,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公共投入,这样才能弥补低收入家庭在面临经济逆风时的教育支出不足。只有让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家庭都享有足够的教育投入,才能避免社会的进一步分化,促进社会流动,防止权力、地位天然地在代际间继承。

对于个体家庭,尤其是那些相对低收入、完全够不着国际学校的家庭而言,有必要意识到,“眼看他楼塌了”的心态要不得。不要以为“楼塌了”之后,那些家庭的教育支出就跟你平齐了,以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可以不那么重视了——如果持有这样的想法,那在将来社会竞争中,自己的孩子可能就会掉队。

正如一位清醒的读者在“断供”一文的留言中说的那样,“其实在经济下行阶段,更该投资教育。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才是最可观的,只是要到十几年后才能显现出来,就看能不能熬过去了。”

面对经济逆风,在防止“卷”的危害的情况下保持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依然是每个家庭都需要重视的课题。

往期教育一周洞见——

硕士毕业生只能当宿管、勤杂工?如何应对“本研倒挂”|教育一周洞见

学校不敢拆除“窗户限位器”的“死局”能破解吗?|教育一周洞见

需抵挡“特训学校”诱惑的,不止是少数家长 |教育一周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