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运维有哪些硬科技?院士专家共话“轨道上的大湾区”

广州地铁日常是如何维修保养的?有哪些硬科技可以服务“轨道上的大湾区”?日前,第二十五期花城院士科技会议暨2024“数智互通·助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学术会议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召开。多位轨道交通领域知名院士、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高管代表,对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绿色低碳与数智化发展等行业热点展开了研讨交流。其中,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总部副总工陈刚就向记者介绍了地铁的日常养护维修科技。

图片

陈刚介绍,2023年,广州地铁的客流强度位居全国前列,总共运营7种车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作为高度集成化的一个运载设备,本身分为15个系统,由上万个子部件构成,而且每个部件上也有很多的元器件,整列车达到了数十万个元器件的水平。这些设备初步可分为两类,一是机械类,如轴承、轮对、车钩、制动夹钳等,以承载传动功能为主,日常维修主要呈现磨损、疲劳的特征。第二类是电气类方面,如牵引电机、牵引逆变器、蓄电池、电子板件等,这些元器件的损耗与时间呈现强关联,“因此我们维修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同时我们也有一套高质量车辆、全寿命周期维护的管理体系来进行支撑。”

陈刚介绍,目前广州地铁建立了一套基于最小可更换单元的维修体系,也在逐渐利用智能感知和算法模型,开展部件级的精准修。未来随着广州地铁数字化转型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构建“向下兼容、向上扩展、可迭代、可复用”的车辆智能运维系统,不断提高列车的智能运维水平。

会议还有多位院士进行致辞和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表示,会议为轨道交通行业的从业者和院士专家搭建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铺就了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沟通桥梁。相信通过各位院士专家、业界专业人士的深入交流,将为轨道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图片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闵永刚介绍了聚酰亚胺材料及其在轨道交通行业的应用,“聚酰亚胺材料又叫塑料黄金或者塑料之王,是所有的高分子材料里面性能最佳,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用到外太空宇宙上的材料。目前,它可用在高铁电池的隔热片上,电池和电池之间,我们都采用了这种隔热层来阻隔热的传递,对隔热层的要求现在越来越高。”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以《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为题,以生产力为切入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的发展是如何从纯人力劳动逐步发展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并分享了他对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研究和思考,“大语言模型的技术重建了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超过人的能力?我想这个也就是时间问题而已。”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彭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