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从海岛迈向海湾”档案文献展将持续至11月3日

图片

20世纪50年代,厦门兴建了第一个工业区——后江埭工业区。 杨羽翔供图

图片

“厦门,从海岛迈向海湾”档案文献展展出一批珍贵照片和实物。

图片

革命烈士刘惜芬在鼓浪屿博爱医院时写下的护士笔记。

前日,“厦门,从海岛迈向海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档案文献展”在厦门美术馆拉开帷幕,将持续至11月3日。

  本次展览由厦门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主办,围绕厦门跨岛发展这一主线,分为四个篇章,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档案文献和珍贵照片,生动再现了厦门人民75年来的奋斗历程,讴歌了厦门人民勇立潮头先行先试、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见证了厦门城市由小到大、从海岛迈向海湾的壮丽图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以来,厦门由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的华丽蜕变,彰显了厦门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辉煌成就与独特魅力。

  展览策展人、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叶舒雯介绍,展览征集到许多非常珍贵的老照片和实物,例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江埭工业区、杏林工业区的老照片,新中国成立之初陈嘉庚先生写给厦门市领导关于海堤建设的信,革命烈士刘惜芬在鼓浪屿博爱医院时写下的护士笔记……通过这些第一手档案资料讲述厦门故事,让观众了解厦门历史。

  亮点

  跨岛发展 一部恢宏的史诗

  厦门跨岛发展的历史成就,是一部恢宏的史诗,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一个精彩缩影。

  展览讲述了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侵略,厦门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厦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建设,1955年高集海堤建成,厦门岛成为半岛,为厦门跨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宝贵的“海堤精神”;后江埭工业区、杏林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厦门岛内外协调发展。1981年,创办经济特区,厦门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众多的珍贵图片还着重反映了厦门经济特区充分发挥对台和区位优势,肩负起中国改革开放“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的历史重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1991年厦门大桥建成通车,跨岛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创造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厦门蓝本”和“厦门经验”。

  跨岛发展得以专题呈现,反映了厦门开启岛外建设发展的壮阔历程。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拉开岛外城市建设框架,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相继建成通车,同安工业集中区、火炬(翔安)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岛内外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资源逐步实现均衡和一体化。

  图片也集中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取得的巨大成就。

  (文/图 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