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太阳更热的恒星还能支持生命形成吗?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太空探索   |   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视频天象

编译:姜力萌

校对:钟艺

排版:邱和琴

后台:朱宸宇


图片

图1:主序恒星类的典型大小比较

图源: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


虽然大多数潜在的宜居世界都围绕着红矮星运行,像是TRAPPIST-1e、Kepler-186f围绕着温度大概在2000 K-4000 K的红矮星运行,但我们也知道更大更亮的恒星也能孕育生命(比如我们自己的太阳)。所以说,一颗恒星究竟大到、亮(热)到什么程度却依然还能拥有一个有生命的世界呢?这就是《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系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所探讨的问题。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稳定的主序星(比如太阳):主序星按颜色或光谱类型分类,每种类型都有一个字母代号。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这些类别经过复杂的讨论和重新整合后不再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红矮星是最冷、质量最小的恒星,属于 M 型。然后是更亮、更蓝、质量更大的 K、G、F、A、B型,最后是 O型。

而太阳就属于 G 型,是一颗黄色恒星。每个光谱类型又分为更细的等级,由 0-9编号,数字越小代表恒星越热。太阳细分的话属于 G2 类恒星,处在 G 类恒星中较暖的一端。


再来说一下宜居带的计算:它的内半径和外半径其实都是通过一些经验公式计算的,而公式中主要的影响因素里就有恒星的亮度和温度。随着光谱型等级逐渐升高,潜在宜居带会逐渐远离恒星,但同时范围也会变大。好消息是,这样一来宜居带里更有可能出现行星。坏消息是,恒星越大,寿命也就越短,很可能会使得生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在一颗行星上进行演化。


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素可能不利于生命的演化。最大(也就是最亮最热)的那类恒星会发出大量的电离辐射,可能会横扫行星大气层让行星做回光秃秃的自己。因此,最大的B型和O型恒星不太可能孕育生命。


图片

图2:不同光谱类型的宜居带有何不同

图源:NASA、ESA 和 Z. Levy(STScI)


那么 不那么极端的F 型恒星呢?它们比太阳亮一些,颜色再偏白一些而不是偏黄,稳定期约为 40 亿年,也足够生命演化和繁衍。它们还发出比G型恒星更多的、可能帮助了地球生命产生的紫外线辐射。所以, F 型星拥有宜居行星的几率有多大?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发论文的研究小组查阅了已知系外行星数据库:已知约有80颗F型主序星至少有一颗行星;其中,有18个系统的系外行星至少有一部分轨道位于恒星的宜居带;其中有一颗系外行星,即 38 Virginis b,始终位于宜居带。据小组最终的统计结果,大约有5%-20%的F型恒星有可能存在生命。


F型恒星只占银河系主序恒星的3%,相较于红矮星和G型恒星,它们的紫外线过多,以至于可能会对宜居世界的形成有害。但是,地外生命天文学家们也可能会对像太阳这样的G型恒星提出类似的论点。正如这项研究表明的那样,在寻找生命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排除太阳更明亮的表亲。 广撒网、多看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资料:

Shaan D. Patel et al, Statistics and Habitability of F-type Star–Planet System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2024). DOI: 10.3847/1538-4365/ad65eb


责任编辑:DAIKIN

牧夫新媒体编辑部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图片

A3彗星在澳大利亚的清晨升起

图片来源及版权:胡韵希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