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借长风乘势起 再踏层峰辟新天——新中国成立75周年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图片
图片


9月28日,《萍乡日报刊发专版《欲借长风乘势起 再踏层峰辟新天——新中国成立75周年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图片



大道如砥,岁月如歌,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75年来,一代又一代萍乡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开拓进取、接续奋斗,从封闭粗放到开放集约,从贫困落后到富足安康,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到“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标杆城市”,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发展质效稳步提高,社会民生保障有力,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等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萍乡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一幅波澜壮阔的新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砥砺奋进 经济发展硕果累累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1949年,萍乡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43亿元,到1978年时,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9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在1986年、1995年、2001年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500亿元,2021年跨越千亿元台阶。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1.66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2665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66元、1978年的290元,提高到了2023年的63796元。


图1 1949-2023年萍乡地区生产总值走势图

图片


  萍乡财政收入在1949年时仅有217万元,1987年超亿元。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分别于2002年和2012年突破十亿和百亿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萍乡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210.46亿元;1979-2023年,全市财政收入增长434.8倍,年均增长14.8%。


图2 1949-2023年萍乡财政总收入走势图

图片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萍乡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7.1∶15.2∶17.7,呈现传统的“一三二”结构。到1978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3.3∶43.8∶22.9,呈现工业化初期特征的“二一三”结构,形成了以烟花鞭炮、煤炭、陶瓷、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萍乡强力推进工业强市,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演进为“三二一”结构,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更加突出,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到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41.3∶52.0,与1978年相比,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2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29.1个百分点。


图3 1949年和2023年萍乡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图片


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新经济成果不断涌现


  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加快。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95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61家。全市现有绿色食品88个,有机农产品4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


  工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23年,萍乡10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完成工业增加值247.7亿元,四大新动能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9%;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57个,比2008年增加179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8.9%,比2008年提高了13.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8.6%,较2017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服务业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成为萍乡创新创业的热点。2023年,营利性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28.61亿元和66.9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2.7%。


  文旅消费繁荣旺盛。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6059.68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了11.1倍,年均增长18.1%,国内旅游收入达到656.5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9.4倍,年均增长22.3%。




踔厉奋发 社会民生飞速进步



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城镇居民收入逐步提高。1949年萍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85元,1989年突破千元,2006年突破万元,到2023年已达46928元,增长了551倍,年均增速达8.9%。1949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仅有49元,1994年突破千元,2012年突破万元,2023年已达25967元,增长了529倍,年均增速达8.8%。


  共同富裕稳步推进。2023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81,比2012年缩小了0.32。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重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202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5%,较1963年下降3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2%,较1963年下降32.0个百分点。


图4 1949-2023年萍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势图


图片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幸福感持续增强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2023年,全市在园幼儿52231人,1976年仅有2157人,增长了23.2倍;普通小学在校生141643人,比1949年增长了2倍;普通中等学校在校生136108人,比1949年增长了53.6倍。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23年,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95个,卫生技术人员19623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3158张。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深化。2023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27亿元,直接扶持创业4517人,带动就业2.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5.3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8.74万人;向城市低保户发放低保金1.84亿元,向农村低保户发放低保金3.5亿元。


消费市场蒸蒸日上,新型消费焕发活力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51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2368倍,年均增长11.1%。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869.84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648.1倍,年均增长15.5%;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68.42亿元,比1978年增长1294.8倍,年均增长17.3%。


  党的十八大以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活力极大激发。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444个,比2012年增长了6.3倍,年均增长18.2%;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174个,比2012年增长了7.3倍,年均增长19.8%。


  全市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网络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市线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14.41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23.5倍,年均增长88.0%。


图5 1949-2023年萍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图片




勇毅前行 城乡颜值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全市交通路网外联内畅、四通八达,串联起城市和乡村,是全省第一个实现“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覆盖的地市,并获评省级“公交城市”创建示范城市。1949-2023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从137公里提高到9108公里,年均增长5.8%。


  道路交通日趋完善。2023年,全市社会公路货运量是1949年的1073.5倍,年均增长9.9%;公路货运周转量是1949年的82486.2倍,年均增长16.5%;全市公路客运量是1957年的31.4倍,年均增长5.4%;公路客运周转量是1957年的109.5倍,年均增长7.4%;全年铁路货物发送量469.2万吨,铁路旅客发送量498万人,比建国初期大幅提高。


  水利设施陆续竣工达效。2023年,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43个,完成投资4.34亿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71%,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达72.54%。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改造升级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萍乡城镇化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至2023年,萍乡城镇人口比重由18.28%上升到70.42%,提高了52.1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6个百分点。


  群众居住环境持续改善。2019年以来,我市对423个老旧小区进行提升改造,惠及人口63万人。作为首批海绵试点城市,连续三年绩效考评全国第一。成功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试点、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等一大批“国字号”荣誉。


  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加快推进。2023年,实施城市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项目174个,完成投资87.65亿元,市图书馆项目获评江西省优质建设工程杜鹃花奖,武功山中大道萍乡卫生职业学院跨街天桥投入使用,获批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


图6 1978-2023年萍乡城镇化率走势图

图片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振兴展现活力


  乡村特色产业迅速发展。截至2023年,萍乡在“原料端”建有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8个、国家级全产业链基地1个;在“加工端”培育了胜龙牛业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6家、湘赣边农产品加工基地65家。


  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23年,萍乡共整治村点555个、新改建农村户厕5690个,“互联网+第四方物流”实现乡镇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动态清零,村级供销集配网点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提档升级、提标扩面。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23年,全市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自主缴费参加医保率达100%,脱贫劳动力就业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均位居全省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综合评价连续两年获评“好”等次。




和谐共融 绿色发展成绩斐然



有效优化能源结构,节能降耗取得突破


  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萍乡实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绿色低碳发展“十三五”双控考核为全省唯一超额完成的设区市。


  202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724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2.4%,下降值位列全省第3,较2012年下降43.6%。2023年反映钢铁、电力、化工、石油炼焦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平的指标中,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和吨钢综合能耗,较2012年分别下降24.9%、24.9%和17.3%;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42.9%,其中火力发电转换效率42.3%,比2012年提高14.0个百分点,企业回收利用各类能源165.22万吨标准煤,能源回收利用合计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2.2%,比2012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科学抓好国土绿化。2023年,全市林地面积377.25万亩,活立木蓄积1201.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27%,居全省前列。


  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3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首次连续两年稳定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5%,同比提高7.9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省第1,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全市19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四年保持100%,水质综合指数列全省第5位;16个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占比84.21%,同比上升5.27个百分点;5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点次达标率连续四年保持100%;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跨省、跨市以及市内主要河流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加快推进,土壤环境质量不断巩固,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任务完成率均连续五年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三年保持100%。


低碳转型卓有成效,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了《萍乡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萍乡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制定了《萍乡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0210”实施方案(2023—2026年)》,从扩大有效投资、推进融合发展、加大要素供给等方面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壮大。2023年,萍乡10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其中金属材料及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同比增长14.3%,新能源产业链同比增长35.8%;创新性构建“低碳论英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成全省首个能碳监测管理平台,引导企业主动节能降耗、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加大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力度,引导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202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绿色工厂遴选,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工厂梯队,截至目前,共有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省级绿色园区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1户,省级绿色工厂49户,市级绿色工厂47户。




来源:萍乡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