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三期开讲

今年是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不仅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讲规范重礼仪的中华文化传统的主要源头。

9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第十三期开讲,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负责人贾笑冰来到宝安,结合牛河梁遗址考古的最新发现,介绍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重要影响。讲座吸引了近300位市民现场聆听,3万余观众在线上观看了讲座。

图片

“坛庙冢”体系见证文明起源

“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曾这样总结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意义。

红山文化是我国东北地区、燕山南北长城地带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晚期最重要的社会礼仪活动中心。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是红山文化已知规模最大、由多个遗址点构成的遗址群,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性考古大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讲座中,贾笑冰回顾了牛河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牛河梁遗址1981年发现,1983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至今已发现红山文化遗址点67处。早期发现的16个地点包括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等建筑,确立了“坛庙冢”学术体系。其中,祭坛中包含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黄金比例,一直沿用至北京天坛的建筑;女神庙中出土了栩栩如生的女神头像,以及泥塑熊的下颌、熊爪、鹰爪;冢内大型墓葬具备阶梯状墓道是中国历史首创。

“‘坛庙冢’的发现使红山文化的研究站在了文明起源研究的前沿,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贾笑冰表示,上下层积石冢的确定,为认识牛河梁遗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精准的时间框架,冢内大型墓用玉器来彰显墓主人身份等级和地位的“唯玉为葬”现象,则显示红山文化中已出现玉礼制。

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红山文化是最早参与到一体化进程中的古国文明之一。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提出,距今约5800年前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进入古国时代。西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

对红山文化的认识持续推进:史前人的“超级工程”

牛河梁遗址第二阶段考古工作开始于2017年,至今仍在持续,各类新发现不断推进对牛河梁遗址乃至红山文化的认识。

从宗教信仰方面的成就看,红山的信仰体系处于5500年前的古代宗教阶段,牛河梁遗址中发现了燎祭、祼礼、瘗埋等各种祭祀方式,随葬物品出现了以玉器及其组合象征身份等级的“唯玉为葬”现象。贾笑冰认为,这些考古发现说明牛河梁形成了天神、地示、人鬼(祖先神)的崇拜体系,脱巫进入了“古代宗教”阶段,形成了玉器及其组合区分等级身份的玉礼制。

从世俗权力方面看,牛河梁遗址中沿山体梯级而上修筑超过6万平米的台基建筑群,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并在短时期内集中兴建的,利用了自然山体并实现了对自然山体的改造;以女神庙、通道、八字形挡水墙、排水沟形成了初步的中轴对称布局模式,开创了中轴线模式的先河;土石交错铺垫台基基础的做法,与《营造法式》的技术标准近似,是后期建筑标准的源头。

“这是史前人的‘超级工程’,凸显了红山社会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充分说明红山社会的发展阶段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贾笑冰认为,牛河梁的规划、建筑水平,在同时期人类文明中处于领先地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宝安讲坛于2022年在宝安首创,是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与深圳市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打造的知名文化品牌,由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承办,已连续举办13期讲座。三年来,宝安讲坛已邀请多位国内考古“大家”,用考古学的最新发现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在湾区之畔开启考古之旅。

“宝安讲坛是国内首个‘探源工程’主题讲座,对于从整体上把握、理解、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有更多宝安、深圳乃至全国的观众,通过宝安讲坛探寻悠久古代文明。”贾笑冰寄语宝安讲坛。

文、图 | 陈云强 彭艳艳

图 | 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