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印度总理莫迪去了趟莫斯科,除了达成多项俄印国家级合作外,还收获了普京的亲口承诺,即俄罗斯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前不久的“四方安全对话”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又以联合声明的形式支持安理会扩容,其实就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助推印度入常。在收获如此多的支持后,莫迪将目光投向金砖国家,然而这次他却栽了个跟头。
据港媒报道,金砖国家外长在纽约联大召开期间举行会议,但由于会议陷入僵局,会议结束后并未发表联合声明,这是金砖国家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之所以出现僵局,关键在于各国没有就安理会席位问题达成一致。
据悉,印度和巴西两国去年为金砖国家机制扩员设定了一个条件,要求新加入的成员国必须支持印度、巴西和南非,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在这一次召开的会议上,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拒绝签署提及该问题的公报,理由是其尚未就哪个国家应该成为联合国最高机构的非洲代表达成共识。
有关安理会席位分配不合理的相关讨论,早已进行过多次。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确立于上世纪40年代,与当下的地缘政治格局并不完全相符,首要问题便是非洲完全没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对非洲来说不太公平。
次要问题是,一些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地区强国,现在正在渴求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渴望自己的国际话语权能匹配经济地位,例如德国、日本和印度。再叠加上近年来安理会在处理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时出现的弊端,要求安理会改革的声音一浪接一浪。
基于这一背景来看,埃及和埃塞俄比亚拒绝签署公报,倒也不是无理取闹。非洲并不存在有实力单独入常的国家,呼声最高的南非2023年GDP还不到3800亿美元,和埃及处于同一水平线,放眼国际只能排到第40名,让南非入常显然无法服众。
印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光是在亚洲就有日本与其角逐入常名额,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也有与印度一较高下的实力。如果为了抚平舆论让上述国家都入常,那一个没有门槛的安理会自然也就丧失了影响力。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印度去年设下的条件不够合理,为了让自己入常选择把巴西和南非也拉上,致使这次金砖外长峰会不欢而散。从印度近期为入常而付出的外交努力来看,印度政府高层似乎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逻辑:一个国家只有在具备了入常的实力之后,安理会才会对它打开大门,这件事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或者舆论推动就能实现的。
作为对比,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前发生了这样几件事:抗美援朝、抗法援越以及“珍宝岛事件”。如果印度也有同“五常”中的“三常”正面对抗的实力,那它应该早就入常了。
总而言之,印度着急入常的心态可以理解,毕竟在印度外长苏杰生的眼里,中国和印度正在“平行崛起”,他似乎认为印度早晚要与中国并驾齐驱。但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十多年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和当下的印度差不多,可当时中国GDP增速从未低过两位数,莫迪着实搞错了竞争对象。
至于金砖国家外长峰会没有达成联合声明这件事,谁没入常谁着急,反正中方是不急的。而且如果印度铁了心入常,他也必须得确保中方不会使用“一票否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