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学校上演订奶闹剧,问题出在哪?

9月23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山东德州一学校禁止学生自己带牛奶入校,要求学生进校前开包检查。禹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工作人员回复称,正在核实处理,有结果将及时向公众公布。

图片

相关视频显示,校方工作人员在校门口检查学生的书包,不让把牛奶带进学校。图/网络视频截图

对于该事件,网友们的评价不一。有网友认为,这与餐厅规定“严禁自带酒水”,景区“严禁自带泡面”如出一辙,出发点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营养需求,而是为了挣学生的钱。当然,也有网友表示能够理解,认为“万一学生带了变质牛奶而不自知,在学校拉肚子,家长可能会找学校的麻烦。”

无独有偶,自9月份全国中小学开学以来,多地由学校订牛奶引发的舆论不在少数。有学校要求新生买校服、牛奶、保险,没有记录就不办入学;有学校因老师让订奶的学生集体“干杯”,而被舆论指责“挤兑”没有订奶的同学;有学校要求不订牛奶的同学要提供牛奶过敏证明……

总之,有些学校为了让学生订牛奶,可以说费尽心思,虽然没有一句话提到“强制”,但实质上处处都在“强制”。无论是教师变着法施压学生,还是学校不办入学,或是要求提供医学证明,最终指向的都是:学生没有不订奶的选择权。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因为不订牛奶而被学校视为“异类”,或是被强制“开包”检查,这些“强制”本身就背离了教育工作的初衷。

检索一下过去的新闻就能发现,订奶“闹剧”早已不新鲜。去年开学季,就有个别学校因强制让学生订奶而引发社会关注。当时家长们的担忧也主要集中在“奶的质量不好”“学校订的奶超出市场价”“自愿征订变强制征订”“征订、保管费用变成了回扣”上。

而在最近与学校订奶有关的新闻中,家长们的担忧其实也不外乎如此。由此,“强制订奶”仿佛成了开学季的“固定节目”,教师不适、家长反感、学生难受。

当然,也需要看到的是,有些家庭可能并不缺乏为孩子买牛奶的钱,只是缺乏给孩子喝牛奶的意识。在一些家庭中,蛋白质摄入不足不仅仅发生在孩子身上,也发生在一些成年人的身上。

有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41.3公斤,这一数字仅相当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22.6%至37.7%,约占全球平均水平的40%。毫无疑问,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喝牛奶当然有好处。牛奶可以提供蛋白质,孩子也能在日常饮食中养成摄入蛋白质的习惯,这样的饮食习惯即便是在成年后也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

学校统一为孩子订购牛奶,是通过教育渠道帮助孩子满足日常的营养需求,以及培养饮食习惯,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无论如何,学生应该本着自身的意愿选择订或者不订,学校更不应该越过“学生自愿”这条线。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