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热议科学与人才话题,社会需给青年科学家创造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

9月28日,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及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4“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举行,韩启德、窦贤康、潘建伟、施一公、姚期智、沈向洋、Brian Kobilka、谢晓亮等知名科学家,新基石研究员、“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青年科学家以及各界代表约500人参会,共议科学前沿和科技人才培养等热门话题。

图片

“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的遴选”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表报告《关于促进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几点想法》,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展开有关“如何为青年科学家成长创造更好条件”的对话。

当前我国的科研生态环境,青年科学家也存在“35岁焦虑”问题。对此,他建议,完善科技战略布局,规定重大科研项目骨干成员中青年科学家所占比例,创造更多让青年科学家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规范科研成果归属机制,设立专门基金支持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及减轻青年科学家非科研负担等。

图片

当前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施一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表看法。在普林斯顿大学早期,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始终留有遗憾。因此在成为高校管理者后,他对年轻科学家时常鼓励,“做你最想做的研究”。

窦贤康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尽最大努力,“大幅度提高优秀青年基金的额度和数量,在更大范围内给年轻人充分的机会。”“关键是要营造学术氛围和学术土壤。比如松茸,要在云南的森林里长。”潘建伟补充道,“青年人才成长也一定要提供好的环境,让他们能安心、专注地进行研究。”

格局与体会:大科学家的视野给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启示

在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环节,四位知名科学家,或分享领域的前沿观点和思考,或分享个人经历与科研体悟,为在场的中青年科学家带来启发。

“人工智能牵动着整个世界的前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以《人工智能的科学视角》为题进行了分享。姚期智是2000年图灵奖得主,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在他看来人工智能科学未来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从弱智能走向通用智能,二是为学科间的交叉赋能,如具身智能、AI仿生、AI+量子等新技术、新应用将大量涌现。拿具身智能来说,机器人可以因此不依靠提前建模、编程,纯靠自学稳定行走。

图片

“这5年的变化非常大。”姚期智在演讲结尾说,我们引进人才,也培养人才,尤其在本土产生的人才,他们遍布到中国各个高校,“就像种子一样,经过5年、10年,中国的一流高校也能够产生和世界AI高地一样的人才。”

“大模型会重构千行百业。”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大模型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将带来新的技术融合和产业跃迁,但其发展还要跨过算力、数据等门槛,其技术路径也要经历从各模态独立发展,到多模融合,再到联接真实物理世界的过程。从其对产业的影响来看,个人大模型、云、端的设备相结合,在未来将产生特别的意义。

主旨分享的另外两位学者都是创新方面的先锋人物,他们以不同的科研之路讲述,鼓励青年学者信念坚定,积极进取。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Brian Kobilka在视频演讲《我的科研之路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中,讲述自己作为一名医师科学家的职业道路。Kobilka透露,在其科研职业生涯早期,每个月要拿出1-2个周末做兼职养家,但生活的琐碎没有消磨他科研的斗志,历时17年时间解析出第一个由激素激活的GPCR结构,这也成为他获得诺奖的重要成果之一。Kobilka的研究成果不仅革新了结构生物学领域,更为新药开发提供了革命性的视角。

中国科学院院士、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以《现在,创新能力是你唯一的天花板》为题分享自己的科研感悟。谢晓亮是国际著名生物物理化学家,同时也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谢晓亮团队发明的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已使超过7000个患有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成功避免了疾病的后代传递。他全职回国后,选择了“人类基因组的转录因子调控”这个很有挑战的问题,“不断进取”。

长期陪伴科学共同体生长,更好地连接科学与社会

9月28日下午,本届论坛的全体会议以“从原始创新到未来技术”为主题,9位获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不同领域科学家做了学术报告,分享了自己近期的工作:从时间前沿的宇宙触角到对冰融化的全新认识,从统计物理对渗流的深入理解到男性生殖健康调控,从肺炎病因新认识和诊疗新进展到机构超材料,从立体微纳结构组装方法到具身智能再到安全环保的最新储能技术……他们的探索和突破或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或有力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充分体现出对原创基础科研的支持。

图片

记者了解到,今年通过“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两个项目,获得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科学家已超过360 人,他们代表着中国原始创新最活跃的力量。“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是由腾讯公司发起,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独立运营的公益性科学基金会。除设立基础科研资助项目外,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还运营组织系列学术交流平台,包括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新基石科学会议、50²科学研讨会(Xplorer Symposia)等,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探索建立国际化、高水平、有特色的学术交流机制。

在链接前沿科学资源的同时,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也关注传播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9月28日上午,基金会联合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发展)黄秀娟,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俞书宏等三位新基石研究员,来到福田中学,向高中生们讲述在天文、材料、医学领域,科学的远方发生着怎样的精彩突破,他们理解的科学意义和乐趣,以及什么样的人最适合从事科学研究这份工作。活动吸引深圳74所普高的879名优秀高中生报名参会,将近60%的深圳高中学校参加活动,还有部分来自香港、惠州、东莞等周边地区的同学也参加此次活动。

腾讯公司党委书记、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未来,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要更好地连接科学与社会,把宝贵的社会资源,用于支持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同时让最优秀的大脑,能够专注解决最有挑战性的人类难题。求真的科学精神,与向善的社会公益,很好地结合,相信会开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至美之花。”

(主办方供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周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