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纯 肖子乐:“台独”史观的新动向——评台湾地区历史教科书的“东亚史观”

作者:陈忠纯 肖子乐

来源:《历史评论》2024年第4期


台湾历史教育的流变可以归纳为“去脉络化”、“去中心化”、“去中国化”三个典型特征,即解构“中国史”叙事,使“中国史”的中心地位边缘化,代以“台湾史”作为主体叙事,再以“多元性”消解“中国性”,最终达到“去中国化”的政治目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独”史观日益渗透到台湾地区的历史教育领域。李登辉、陈水扁时期,台湾当局借所谓“同心圆史观”,以“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的顺序重构历史教育体系,将“台湾史”从“中国史”中分割出来。2018年,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下称“108课纲”),以所谓“全球视野”取代中华文化认同,将“中国史”碎片化地嵌入“东亚史”中,把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结构扭曲为“台湾史—东亚史—世界史”,意图进一步消解中国意识,为“文化台独”服务。


解构中国历史


台湾地区新版教科书以“东亚史观”取代“中国史观”,将原本完整连贯的“中国史”叙事切割成碎片。从编写体例上看,教科书不再遵循以往按时间顺序编排的通史叙事方式,而是改以专题架构编写。原本完整的“中国史”被分散并入所谓“东亚史”的“国家与社会”、“人群的移动与交流”、“现代化的历程”三个专题中。在这样的安排下,读者既不容易掌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也难以明晰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传承赓续的精神文化传统。相反,编者却更容易剪裁史实,构建其设想的历史图景。


抗日战争为例,“108课纲”将其置于“东亚地区人民在二十世纪重大战争中的经历”中略加论述。在谈及日本的侵略行径对亚洲各国人民造成的影响时,翰林、龙腾、泰宇三版教科书均将日本在大陆与台湾的侵略活动分置于不同章节,与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地区并列论述,意在消解两岸民众并肩抗日的历史记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少台湾志士投身祖国的抗日斗争,使两岸同胞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上述教科书却从体例上掩盖两岸抗日志士一同奋斗的历程,仅叙述日本在台湾采取的南进基地化政策以及台籍日本兵、慰安妇等,这种只言片语的历史知识,既不能完整呈现中国抗战历史的全过程,也无法展现这场战争对于包含两岸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深远影响。


以“多元性”消解“一体性”


“108课纲”以“族群的迁徙”、“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价值”等概念为幌子强化“去中心化”书写。同以往课纲或明或暗地回避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相比,该版课纲明目张胆地以“多元性”统合各种“台独”史观。课纲提出,要培养“公民”所谓“族群、社会、地方、国家和世界”的“多元身份认同”和体认“多元、人权、全球”的责任意识,真正用意是以“多元性”取消“中国性”,解构中国认同。因此,教科书试图从“多元文化价值”角度将“台湾史”特殊化,将台湾与东亚各地的历史联系都视作台湾“多元性”的一环,否定“台湾史”是“中国史”的一部分。例如,其将日据时期殖民统治与国民党迁台混为一谈,归诸为“外来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人群的移动与交流”是“108课纲”提出的全新单元,集中介绍东亚的人群移动及其影响。课纲煞有其事地声称“人群的移动”会带来“文化与国族认同的改变”,为其所谓“台湾认同”虚构历史基础。不仅如此,课纲还将大陆民众自发移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等同于近代西方国家全球扩张的殖民行为,依此逻辑,台湾被想象为类似北美殖民地的“移民国家”。


对于为何采用“东亚史观”的叙事逻辑,各版教科书纷纷辩称:用“多元视角”打破单一的“中心主义”叙事。例如,翰林版声称,以中国与东亚地区历史上的互动与发展为视角,打破“西方中心论”或“中国中心论”;南一版、泰宇版则自言转换“汉民族中心”的视角,从东亚的地理角度重新诠释东亚史,达成以多元面向论述历史的目标。显然,这些做法其实都是以所谓“多元”否定“一体”,从而消解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


此外,基于“108课纲”的教科书还着力构建“原民史观”,即以台湾少数民族为核心的所谓“台湾民族发展史”。为了强化“台湾人”为主体的史观,“台独”分子以否定“汉人中心主义”为借口,鼓吹“住民自决”论,将台湾少数民族视为台湾最早主人。然而,无论是史前考古还是有文献记载的台湾历史,都足以证明,现今居住在台湾的主体人群,均是不同时期从祖国大陆迁徙而来的。


极欲“去中国化”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历史教育的演变脉络不难看出,“台独”史观有着清晰的建构路径,其所标榜的“世界史视野”、“肯定历史的多元性”、“反对大民族主义”等,本质上是为了建构脱离“中国史”脉络的“新史观”,为“台独”活动提供思想资源,并试图通过教科书改革等途径改变台湾社会的历史认同。概言之,台湾历史教育的流变可以归纳为“去脉络化”、“去中心化”、“去中国化”三个典型特征,即解构“中国史”叙事,使“中国史”的中心地位边缘化,代以“台湾史”作为主体叙事,再以“多元性”消解“中国性”,最终达到“去中国化”的政治目的。需要警惕的是,当前台湾当局所谓“台湾史”叙事已从最初的脱离“中国史”叙事脉络,走向了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消解中华民族认同的深渊。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国先民们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凝聚的结果,更是当代中国人牢不可破的身份认同。台湾地区的教科书处心积虑地否定这一基本历史认知,片面强调台湾与东亚、与世界的关系脉络,避而不谈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脉联系,渲染“台湾人与台湾社会已演变为不同于中国人、中国社会”。可见,所谓“东亚史观”的实质是借“东亚”涵盖和压制“中国”,以“多元性”消解主流的“中国性”,进而建构所谓“台湾民族”。


“台独”分子为了突出所谓少数民族“原住”地位,把否定历代中央政府治理台湾合法性的“外来政权”论,进一步升级到质疑台湾少数民族以外一切移民的历史地位。事实上,“台独”分子的奇谈怪论并不是真正从台湾各民族同胞的利益出发,台湾当局向台湾少数民族的所谓“道歉”只是滑稽的政治作秀。


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定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联系,放弃中华民族融合演进的历史叙事,不仅不能准确把握台湾历史的发展脉络,还完全背离了历史教育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国家认同的初衷。当下部分“台独”分子处心积虑篡改历史叙事,妄图颠覆台湾民众的历史记忆,不但无法改变两岸同胞同为中华文明继承者与守护者的事实,且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与反噬。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宁波市镇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