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丨王泸:情满荆河 心系嘉山

文/徐远君

王泸是津市荆河剧团60届科班生,他个子不高,长像平平,眼睛圆溜,下巴较短。在科班分行当时,或许是师傅们认为其相貌适合演丑角,也就把王泸分在了丑角行,俗称“小花脸”。在我印象中,王泸师兄好像没有演过什么大的角色,因属丑角行的原因,也就更谈不上演主角了,只能演一些轿夫、马夫和虾兵虾将之类的小角色。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妨碍王泸对荆河戏的热爱,虽受自身条件所限,无缘在荆河戏中饰演主角,但他就转换思路另辟蹊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他要写荆河戏,记录荆河戏,让传统荆河戏这一艺术瑰宝,通过自己的笔留存于世,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荆河戏,喜欢看荆河戏。

图片

荆河戏《双驸马》王泸饰薛葵。

王泸喜爱地方荆河戏,但凡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但他喜爱荆河戏的情感有多深,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用酷爱、执着来形容也绝不为过。王泸酷爱荆河戏,不能用简单的“干一行爱一行”来解释,而是出自于内心深处的爱,是一种执着追求的爱。王泸善于观察,勤奋好学,是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荆河剧团演出的众多老戏本,他都颇费周折去进行搜集整理,尽量做到烂熟于心。一有空隙时间,便虚心向师傅们讨教,问这问那,直到把自己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弄通弄懂方可罢休。王泸勤于思考,爱做笔记是他最大的优点,尤其是对荆河戏剧种的历史沿流、戏曲曲谱、人物道白、唱词唱腔、以及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角色的表演技巧等等。他心里清楚,既然入了梨园这个行当,就要身在其中,决不可随波逐流混世度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图片

王泸在创作中。

王泸热衷于搞创作,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写一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小节目,如快板书、渔鼓词、戏曲表演唱之类的作品。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临澧县太浮山有一位老药农被评为常德地区的优秀典型,上级组织部门要求给予重点宣传报道,学习老药农不畏艰辛,一心为民治病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津市市委宣传部决定由荆河剧团派出采访组赴临澧县太浮山采访老药农,并把老药农的事迹编成剧本上演。剧团领导指派王泸、王文柏和我三人前去采访。接受任务后,我们三人乘车到了临澧县太浮山公社,然后步行上山去拜访老药农。由于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当地向导带路,稀里糊涂上山后便摸不清东南西北。太浮山山路崎岖很难行走,不知怎么搞的,走着走着我们三人居然迷了路。此时正值八九月间,天气炎热且山上灌木丛里密不透风,我们一个个已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为缓解大家爬山寻路的劳累,王泸提议来几句打油诗,要求一人接一句。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便开口说了第一句:访药登太浮;王文柏接第二句:山高路途殊;我上气不接下气说了第三句:世上本无路;王文柏顺口接了第四句:皆由人踩出。王泸高兴地大声喊着:“好哇!身临其境,这首打油诗要把它写进我们采访药农的剧本里。”我们听了哈哈大笑,疲惫顿消。

从1980年开始,国家政策允许各地方剧团恢复上演古装戏,这个好消息使王泸极为兴奋,心底里重新燃起创作荆河戏古装剧本的欲望。对古装荆河戏情有独钟的创作冲动促使他笔耕不辍,十几年间先后创作出了新编历史剧《血凝图》《玉箭缘》《怒打贾国丈》等十多部古装戏剧本,以及现代戏《短剑令》和历史短剧《铁拐李造桥》等多部小品小戏。王泸于1997年创作改编的大型现代荆河戏《报春花》,获常德地区专业剧团汇演一等奖,荆河戏《猪场风波》获全省电视大赛一等奖。王泸一生醉心于创作,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他创作的荆河小戏《兰江渡》荣获第七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最佳作品奖。

图片

图片

荆河戏《呆女婿》王泸饰岳母娘。

1987年津市荆河剧团撤销后,王泸调到津市文化馆专事戏曲文艺创作,兴趣爱好使他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这期间,王泸对嘉山孟姜女文化和本土傩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走乡串户,遍访嘉山乡镇农村,搜集了大量的孟姜女文化和傩戏文化第一手资料,精心编排整理。王泸以这些资料创作的傩戏《楚风雅韵》《兰香四韵》等小品曲艺剧目,获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此外,他还创作出版了地方文化研究专著《嘉山傩韵》《孟姜女》等多部作品,俨然成了一位研究孟姜女和傩戏文化的专家。几十年间,他撰写的有关荆河戏、傩戏,以及嘉山孟姜女文化的数十余件文学作品获国家、省、地市级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功夫不负有心人,创作激情的迸发,使王泸收获满满,这些已经出版的个人专著,是他戏曲文学创作生涯中可圈可点的精心之作。

图片

王泸在新州嘉山荷花堰村采访孟姜女故事。

王泸虽然文化不高,没有上过高中,更没有迈入过大学校门,但他骨子里流淌着父辈遗传基因的血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父辈文脉在他身上得以传承,加之自身的勤奋好学,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作了诸多戏曲、文学作品,这也是他从事艺术创作六十年留下的丰硕成果。这期间,王泸先后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一连串耀眼光环的背后,是他长年累月超出常人的辛勤付出,是孜孜以求的不懈努力,其中的酸甜苦辣,孤独与艰辛,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2016年,湖南省文化厅、省网信办、新华网、红网和湖南日报社授予王泸十佳“最美基层文化人”称号,其颁奖词中写道:“因为热爱,你一头扎进湖湘民间文化的浩淼中,唱戏、说书、撰稿、主持、你将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融进了当地文化的收集、整理、传播中,五十六年自觉、自愿、无怨、无悔。你没有学历,没有文凭,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你的著作填补了400年荆河戏无史籍的空白。”这一颁奖词是对王泸长期坚持基层文化工作与戏曲创作的最佳褒奖。

图片

谈及过去的艺术生涯,王泸深有感触地对我说:“愚兄从小进科班学艺,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我从不小看自己,几十年间,虽谈不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多读些有用的书,确实能开窍益智,增长学识,且受益终生。”王泸从艺六十年之际,他还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追艺寻道演三十秋丑角鞭挞丑恶假;下联:造烛求明著五百万美文讴歌美善真。横批:艺术人生。他满怀深情地对我说:“此副对联,是我对自己一生心路历程的总结。”王泸对地方文化的挚爱之心,也感染了全家人,儿子和两个女儿早早步入文艺宣传队伍的行列,活跃在津城基层文化战线,一家人为弘扬地方戏曲文化尽心尽力,子承父业,乐此不疲。

图片

图片

王泸是个做事极其认真的有心人,他热爱荆河戏不单单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几十年间,他陆陆续续记录下了上百万字的笔记资料,实为难能可贵。2011年初春,王泸打电话给我,说他写了一本有关荆河戏的书稿,让我看看并请我提出修改意见。两天后我收到了他寄来的《荆河雅韵》一书的书稿,随书稿有王泸写给我的一封长信,信中诉说了他写这部书稿的艰辛。他说,这部凝结了自己几十年心血的书稿因资金难题一直不能出版成书,恳请我解囊相助资助他出版。信中言辞恳切,字里行间情意深深,我被他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出于我自己对荆河戏的热爱,决定帮王泸玉成此事。我用了两三个月时间,细细阅读了这部书稿,并修订增加了部分内容,结合有关专家的意见,将原书稿名修改为《荆河戏艺术探源》。之后,我又约请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鸣泰题写书名。此外,我还专程到省委大院及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分别约请时任省委副秘书长钟万民、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祖烜、时任省文化厅厅长周用金、时任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刘鸣泰和时任湖南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邹庆国等人为该书题字,意在提升该书出版的分量与档次。钟万民的题字:“自幼爱看津市荆河戏”,蒋祖烜的题字:“沅芷澧兰荆河戏”,周用金的题字:“荆河传世有来者,不愁梨园无繁花”,刘鸣泰、邹庆国俩人联袂题字“湘楚戏魂”。这本书由我独自出资,于第二年交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却了王泸师兄期盼书稿成书的心愿。

图片

刘鸣泰题写书名。

图片

钟万民题字。

图片

蒋祖烜题字。

图片

周用金题字。

图片

刘鸣泰、邹庆国联袂题字。

王泸在这本书的“后记”中深情写道:“徐远君先生与我同为荆河戏剧团师兄弟,他虽已离开津市定居省城多年,出于对古老荆河戏的热爱,他时时关注荆河戏的传承与发展,时时关心老艺人们的生活。在组织运作该书的出版过程中,他用高超而睿智的思维,精心策划,收集了荆河戏许多老艺人的点滴资料,以及数百年来,湘鄂边界荆河戏的科班情况等等,更加完善了这部书的内容,使之更有历史价值、史料价值。同时,徐远君先生还慷慨出资,使这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稀有的地方戏曲研究书籍得以公开出版,功在千秋。我与徐远君先生作为荆河戏的艺人,凭着一腔艺胆、一种使命、一种责任,在瑰丽的荆河戏流传了四百多年之后逐渐衰落的今天,为荆河戏留下了一点东西,这便是我与徐远君先生苦苦探求,以及断断续续近半个世纪撰写这本书稿的主要目地……”由此可见,王泸对于这部凝结了他多年辛勤汗水的书稿最终能够成书出版,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虽然我为此书的出版颇费心思,但也算尽了绵薄之力,为自己喜爱的荆河戏留下了一部传世之作。

2012年年底,常德市艺术研究所在澧县荆河剧团举行《荆河戏艺术探源》一书出版首发式。受艺研所所长陈建文之邀,我如期来到澧县荆河剧团,虽然天寒地冻,但澧县荆河剧团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宾朋满座。湘鄂两省原荆河剧团的老艺人们齐聚一堂,他们当中有著名老艺人张淑容、于乾珍、曾庆英、杨先珍、孟祥华、李德苗、张又君、张阳春、张柏松、金星明、王文柏、彭桂生、张如浩、万德仁、胡振金等人,也有常德艺研所戏曲研究人员杨善智、鄢里奇、万家煌等人。此外,常德市文化局、澧县文化局和津市文化馆的负责人也悉数到场祝贺。座谈会上,王泸忙着给与会人员签名赠书,跑上跑下,忙得不亦乐乎。他在会上发言时情绪激动,讲到动情处,数度哽咽,情难自禁。陈建文让我在座谈会上讲几句,盛情难却不便推辞。我向大家讲述了《荆河戏艺术探源》一书有关编辑出版的一些细节,之后,把为该书题字的诸位领导的书法作品分别赠送给常德艺术研究所、澧县荆河剧团和津市文化馆收藏。座谈会上,大家纷纷寄语,期盼古老荆河戏在新一代荆河人身上得以传承,共同祝愿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荆楚湖湘大地上重放异彩。

图片

此书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尤其是文化艺术界反响热烈,一些戏剧界权威人士给予较高评价。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导何玉人在其评论文章中写道:“王泸先生主编的《荆河戏艺术探源》是一部集荆河戏艺术史论、形态特征和审美个性之大成的著作,是当代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鲜明剧种风格的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也是一个戏曲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用辛勤的汗水、赤诚的热情和心血与智慧书写的文化赞歌。”王泸对我讲,这本书已有多所大学图书馆收藏,有的章节成了一些戏曲学校教学的教材。他还不无自豪地对我说:“《荆河戏艺术探源》一书是中国三百多个地方戏曲第一部完整的学术专著,也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贡献。”

今年仲夏,我在和旅居海外的挚友李燕生的微信交流中,向他谈及我与王泸的师兄弟情谊,并请他为王泸写一幅书法作品,李老师欣然应允。李燕生是国际文化交流使者、著名书画篆刻大家,由他为王泸题字,可谓阳春白雪锦上添花,也是其莫大的荣幸。一个星期后,李燕生把写好的书法作品发给我欣赏,“情满荆河,心系嘉山”八个大字跃然纸上,这是李老师最擅长的汉隶书体,字字遒劲,运笔老辣,令人赏心悦目。书写的内容是我用心拟就的,在我心里,王泸对家乡荆河戏的挚爱,对嘉山孟姜女文化、傩戏文化的挚爱,全在这八个字里,情愫悠悠,情深意长!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徐远君,津市人,现居长沙。

编辑职称,曾在《中国收藏》《中国烹饪》《文艺生活·艺术中国》等期刊杂志,以及《中华善德网》《红网》等媒体发表过多篇文章,著述颇丰。其新作《远去君归集》已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