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森林里的马鹿救助人丨封面深镜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林梦晴 胡倩 记者 刁明康 杨峰  发自木里

“吁——”一声高喊穿透原始森林的寂静。

随即,一个约50多岁的男子出现在视野中:头发如木匠刨花般鬈曲,乌黑发亮,嘴角常带着一丝笑。初见的第一面,会让人不由想到铁臂阿童木五六十岁的样子。

他熟练地将手中的苞谷倒入木质食槽,又将盐块挂上铁制支架上,然后转身朝向密林深处,再次发出一声响亮的"吁——"。

完成这些动作,男子转身踏上了一条小径。这条路隐匿在泥泞的土地和纷杂的落叶间,蜿蜒伸向森林深处。

这个正在呼唤动物来进食的男人,叫周征华,今年58岁,曾是木里县林草局高级技术人员,去年9月被调到木里县李子坪乡,担任马鹿场的负责人。他的身后就是马鹿场,拥有一片5000多亩的原始森林,马鹿、梅花鹿等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

这是凉山州木里县的7月。远处,新修通的G227国道沿着密林蜿蜒而上。

01

受伤的马鹿


周征华的故事,要从一只受伤的马鹿讲起。但发现它的人不是他,是木里县后所乡野洛村的村民陈纵华。

今年40多岁的陈纵华,身材瘦高,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他的家坐落在后所乡沿河公路旁,由四间旧式瓦房组成,一间用于住宿,一间经营小卖部,一间开设餐馆,还有一间用来堆放柴火和饲养猪只。房屋背后,木里河与卧罗河在此交汇,形成一个Y字形,缓缓注入下游的小金河。

图片

周征华、陈纵华等人救助的马鹿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24年5月13日夜里, 卧罗河峡谷里不时传来一阵“似像非像的牛叫”,这样的叫声已经持续了两三个晚上。第二天清晨八点,陈纵华割了一背篓猪草,开着小船向峡谷驶去。他想,“可能是谁家的牛被河水冲下来了,那声音叫得可怜。我去帮忙照顾下。”

顺着声音爬上石头,陈纵华发现,前方几块岩石间,站着一头瘦骨嶙峋的动物。他一眼认出,这并非某家的牛,而是一只野生的马鹿。它似乎受了伤,石头上隐隐可见血迹。当陈纵华靠近时,马鹿怯生生地望着他,想往水里躲避。陈纵华没有贸然靠近,只取下猪草,往马鹿方向抛了几把过去,又把剩下的草料倒在石头上,才驾船离开。

回到岸边后,陈纵华立即拨通了森林公安的救助电话。随后,他再次驾船返回河对岸,想再次确认马鹿的状况。这一次,马鹿没再躲开。陈纵华摸着它杂乱的毛发,一下又一下,“乖,我来救你,我们把你弄上来。”

上午10点,木里县森林公安人员和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陈纵华驾驶着另一艘稍大的船,配合工作人员,用绳索将马鹿小心翼翼地拽上船,沿河而下。此时,自然保护中心专门用来接送动物的皮卡车,已经在下游的小金河码头等待。

02

救助与守护


下午2点过,受伤的马鹿沿新修的G227国道被送至李子坪乡的野生动物救助站。这里是木里县专门用于接收和初步治疗受伤野生动物的场所,由于区域内的马鹿数量较多,当地人也称之为"马鹿场"。

马鹿场场长周征华和同事迎上去。通过初步检查判断:这是一只成年公马鹿,四蹄流血,肚子和背上蹭掉了皮毛,一道细长的伤口还渗着血。周征华说,它看起来像是跑了很远的路。

图片

救助马鹿现场 图源受访者

将马鹿从车上运下,周征华和同事们对其受伤部位进行消毒、上药、包扎。但在包扎的当口,马鹿蹄子一蹬,踹掉了周征华手腕处的一块皮,留下了一道2-3厘米长的伤口。他伸出手,一道红褐色的疤痕嵌入了古铜色的皮肤。

救治结束,他们开始用枫叶和竹子喂养马鹿,也灌入一些加了消炎药的矿泉水。没过两三天,马鹿便可以直立行走,周征华和同事将它带到森林内,解开了绳子。

打开马鹿场后的围栏铁门,一条细窄的小径伸入森林腹地,野生动物们的足迹依稀可见。被救助的动物,会在这片5000亩的森林里过渡疗养,待痊愈后放归山林。周征华说,“这条路是我们用人力一点点辟出来的,哪里不好走就砍两下、挖一挖,大约修了两周。”

沿着此路,周征华和马鹿场的工作人员每日要绕森林一圈,检查动物伤亡、修护围栏,一走就是五六个小时。周场长微胖的身躯,稳稳地走在狭窄的巡山路上,像个不倒翁。

问及“58岁的身体是否吃得消这样的工作量?”他说,走惯了,从小就是走山路长大的。“那在马鹿场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周征华沉默了五六秒,咧出一个憨然的笑容,“我也说不出来。”

走了近半个小时,他在木桩上坐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两周前巡山,脚下一趔趄,撞到了凸起的树桩,到现在胸口都还有点痛。”周征华面不改色,像是在说些家长里短。

图片

周征华(右)与同事在巡山路上  封面新闻记者 杨峰 摄

有时,他喜欢冷不丁地开句玩笑,调动凝滞的气氛。也会站在半山腰,指着对面山脚的洞穴,讲述它被频繁雷击的故事。“我之前好奇进去过,洞穴很光滑,里面可能有只大蟒蛇。”沧桑的声音吐出像孩子一样天真的话。“里面有只大蟒蛇?”他郑重其事地点点头,孩子一样认真的眼神,出现在这张面容苍老的脸上。

与周征华一同在马鹿场工作的人员有6位,负责救助、巡山,记录野生动物的繁衍变化和习性。在巡山途中,周场长的副手江正权会回忆马鹿场开满漫山杜鹃的五六月,和零下几度的十二月。另一位随同上山的女性工作者,也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她羞涩地不愿透露姓名,大多数的问话,只用点头、摇头或微笑应答,但热乎的酥油茶和解辣的凉水都是她递来的。

他们长期居住在马鹿场,日夜值守,每隔两周才下山一次。在漫长的深山岁月,他们细心地描摹马鹿场的每一寸土地。

03

从驯养到半野化放养


这是一座沉默的马鹿场,位于G227国道沿线的李子坪乡。它隐藏于深山之中,除了几栋小白屋宿舍,再看不到多余的人类痕迹,似乎要将自己彻底融入这自然。60年的岁月变迁,马鹿场迎过无数生灵,也送走无数过客。

据《木里藏族自治县县志》记载,这座始建于1965年的马鹿场,原位于木里县鸭咀自然保护区,最初以野生鹿、麝的饲养工作为主。后因原址修建水电站,搬迁至李子坪乡,如今已成为木里县唯一的野生动物救助过渡区域。

经历60年风尘,马鹿场在时光里变旧,这里的自然生灵繁衍了一群又一群,从驯养到救助,马鹿场人换了一代又一代。

周征华提到,如今,马鹿场遵循半野化式放养模式。即救治结束后,无攻击性的动物,一般会在修建围栏的原始森林内自由活动,生境条件与野外相似。当野生动物长期依赖人工饲养,半野化式放养是提高它们自主觅食、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方法。

图片

周征华喂食 封面新闻记者 林梦晴 摄

迄今为止,马鹿场的工作人员已救助马鹿、丹顶鹤、猫头鹰等多种野生动物,其中不乏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但木里的过去是另一番模样。一位三桷垭乡的村民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以前当地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许多村民会圈养梅花鹿,收割鹿茸,利润是驯养牛羊的几倍。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到位,梅花鹿死亡率较高。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木里县开始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10月,根据《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木里县每年十月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活动。2001年,木里县在全县范围内依法收缴并销毁民间枪支1万余支,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木里县的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也卓有成效。2000年至2005年间实施了10万亩退耕还林,2014年至2020年实施了2.03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为野生动物营造了优良的栖息地。

03

初具规模的保护机制


关于那只马鹿的故事,还在延续。

由于陈纵华发现并救助了野生马鹿,木里藏族自治县自然保护中心奖励了陈纵华2000元现金,并颁发“保护野生动物荣誉公民”的证书。

“一般情况下,救助结束后,自然保护中心都会依据贡献,对老百姓进行奖励。金额不等。”自然保护中心主任晓祝玛介绍,由于陈纵华使用了自己的农业用船,耗时、耗力、耗油,2000元是对他的补偿。她表示,木里县各个乡镇的民众遇到受伤野生动物后,可第一时间向森林公安报警,或直接给自然保护中心打电话。中心会派人到现场,将动物送到马鹿场进行救助。

图片

木里县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乡镇分布图 图源受访者

在木里县,野生动物的保护已形成多方联动、分工合作的机制。在负责救助的马鹿场之外,还有自然保护中心、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或机构负责提供救助支援、动物保护宣传等资源。

2023年3月9日,木里县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成立。野保协会负责人中央次尔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野保协会在博窝乡、茶布朗镇、唐央乡等三个区域,开展野生动物的素材收集统计工作。

如今,木里县已建立三个自然保护区,26个乡镇中有24个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雕、白唇鹿、牛羚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灰背隼、血雉、藏马鸡、穿山甲、小熊猫等29种。

数十年的摸索之后,木里的生灵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活着。沿着刚通车的G227国道或乡道行驶,时常会冒出一大群牛羊,横躺在道路中央。几匹马越出道路围栏,啃食悬崖边的草木,或是有野猪、麂子从道旁径直穿过。

万物有灵。在工业文明的世界里,它们无所顾忌地穿梭、甩尾,摇晃耳朵驱赶蚊虫,似乎有一埂青草足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