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之巅丨武大95后博士生耿通: 我在南极昆仑站升起五星红旗

全文2278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武汉大学28岁博士生耿通作为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的一员,参加了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

02耿通曾是学校国旗护卫队的一员,现在担任南极昆仑站的升旗手之一。

03在南极科考过程中,耿通感受到了祖国的坚实保障和一代代科研前辈们的辛劳付出。

04此外,南极科考意味着非常重要的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成功登顶。

05耿通表示,他希望能将专业技能发挥到极致,为推动国家极地科考事业继续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临近毕业,在繁忙的论文写作之余,我也时常会逛逛校园。这段时间,每当我走过学校的行政楼前,都会驻足仰望“九一二操场”上空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那一刻我的内心会涌起无限自豪,思绪也会被拉回到今年元旦,我参加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昆仑站前升起五星红旗的那段经历。

图片

在南极,雪地车的引航车上国旗迎风招展。

我叫耿通,今年28岁,是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生。作为武汉大学南北极科学考察团队的一员,我参加了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

加入学校国旗护卫队

从刀卫成长为队长

图片

大学本科期间,耿通成为国旗护卫队的一员。

2014年,我在山东科技大学读本科时就与国旗结下了不解之缘。怀着对国旗的敬仰和对军装的向往,大一军训结束后我报名参加了学校国旗护卫队的选拔。入队选拔训练要比军训严格得多,尤其对体能的要求很高,很多参加选拔的同学,下午训练结束后都会偷偷加练。

经过严格筛选,我如愿加入了学校国旗护卫队,成了队伍里的刀卫,接过沉甸甸的仪仗指挥刀,也开启了我的护旗之路。在学校的泰山广场,日常的训练一丝不苟。日常执勤时,从宿舍到泰山广场的路上,经常因为时间太早空无一人,但我们仍然按照正式升旗的规范完成所有操作。宿舍的衣柜也有一块专属区域,每次训练结束,我们都将制服整整齐齐挂在衣柜里,因为我们内心都对国旗有着无限虔诚。

每次举行升旗仪式,我们凌晨四点半就要起床准备,正式升旗前还要进行一次演练。在师生的注目下,国旗在我们手中冉冉升起,作为国旗护卫队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自豪。

后来,我被推选为学校国旗护卫队团支书兼任队长。如今回过头来看,当初严苛的训练其实是为了考察我们的耐心、恒心和毅力,这些都成了我宝贵的人生财富。国旗护卫队还时常开展国旗教育,我曾观看《征战南极》纪录片,至今仍深刻记得其中的一个片段:那是1984年时任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郭琨率领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54名队员,正式登陆乔治王岛,插上了五星红旗。那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南极飘扬!

南极的征途中

国旗一路引领着我们

图片

耿通在地球物理调查任务中布设地震仪。

去年秋天,我作为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一员,踏上了前往南极的征途。出发时,我们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向亲友们告别,我们科考服左胸前,都贴着一面国旗。在雪龙船的桅杆上,国旗高高飘扬,一路引领着我们奔向南极。当我们踏上南极的冰原,雪地车的引航车上国旗迎风招展,我就坐在这辆“头车”上,随时都能看见这抹鲜亮的中国红。

一路上,国旗引领着我们,让我感到无比踏实。看到国旗,我就觉得祖国在我们身后,为我们提供坚实的保障,成为强有力的后盾。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84年武汉大学鄂栋臣教授登上南极时,他是扛着沉重的传统测绘设备,用脚步丈量冰雪大地。如今我们使用无人机开展航空摄影测绘,飞一次就能覆盖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在南极中山站,我看到老一辈南极科考人使用过的测绘设备,非常笨重,如今我们使用的测绘设备材质轻便,也非常灵巧。

南极科考,我国的科研保障让每位队员都很安心。我们有先进的科研设备,有充足的食物供给,不仅吃得饱,还吃得好。受伤了也有专业的医生马上提供帮助。我初到南极执行科研任务时,原本准备用来操控屏幕的触屏笔在低温下失灵了,我只能脱掉厚重的手套用手点,没想到把手指冻伤了,右手几个手指几乎全部变白,面临截肢危险,是随队的医生紧急为我治疗,让我很快康复。

再次担任旗手

在南极升起五星红旗

图片

南极科学考察队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第三排左二为耿通。

南极科考,除了本身的科研意义之外,还意味着非常重要的国际话语权的提升。1983年,中国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第一次参加《南极条约》国际会议。由于我国当时在南极没有科考站,每当大会进行投票发言环节时,我国代表就被“请”到会场外面喝咖啡。于是我们便决定出征南极,并在1985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

南极科考人面临的风险,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天上狂风暴雪,地上冰裂隙。”地吹雪是南极内陆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有一次遇到了将近每秒40米速度的飓风,狂风引起了强烈的地吹雪,能见度也就五六米,前面的车瞬间就看不见了。冰裂隙则是暗藏在身边的陷阱,人掉下去便是万劫不复。

后来,为了冲击南极内陆4个具有极高价值的点位中唯一还未被人类踏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中国科考队在1996年—1998年进行了三次尝试,最终,在第四次尝试中,中国科考队于2005年成功登顶。在首次登顶的“十三勇士”中便有当时队里的唯一一位测绘人员,年仅28岁的武汉大学博士生张胜凯。

那天,大家将中国国旗插上了南极的最高点,一起将属于中国的测绘标志墩永久埋设在冰穹A最高点。在冰穹A,中国第三座南极科学考察站建成,站名“昆仑”,并在那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国旗在南极升起,意味着这里就有中国人在,意味着我们把中国人的拼搏精神带到了这里。在极地科考站,每年都要举行升旗仪式,这成为沿袭至今的传统。

当我成为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的队员时,副队长问我想不想担任升旗手,我特别兴奋,并积极自荐。最终,我如愿成了南极昆仑站的升旗手之一。2024年新年第一天,我们20多名队员站成一排,面向国旗,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现场没有音响,在队长的领头下,全体队员齐唱国歌,将国旗升到南极的天空。看着五星红旗在南极的上空飘扬,我的心中就像燃起了一团红色火焰,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神圣和自豪。

我想起十年前在校园里升旗的情景,也想到中国南极科考这40年跨越式的变化,想到这背后国家的坚实保障,以及一代代科研前辈们的辛劳付出。我想,国旗不仅是一面实物,更是在我心中。我觉得我们青年人最重要的就是创新,不仅要在技术上创新,更要在思维上创新。我希望能将专业技能发挥到极致,为推动国家极地科考事业继续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讲述人: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生耿通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实习生孙佳莹 通讯员武柳青 整理)

【编辑:符樱】

【来源:长江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