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北朝|青瓷里的南北对峙和民族融合

【编者按】“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自7月24日在南京市博物馆开幕以来,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展览汇集全国多家文博单位300多件套文物,展现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之间交流、交往与交融的发展脉络,再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历史进程。展陈期间,我们将撷取精品文物,讲述背后故事,邀您共赴南北朝!

请戳视频观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百七十年历史中,南北朝的战事频繁,在《木兰辞》里可见一斑。南北激烈对峙的要冲,往往也是文化碰撞的前沿。民族间的交融与借鉴留下了广泛的印迹,自然也包括在中华文化的“使者”——瓷器上。目前,南京市博物馆“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正在展出,让我们跟随青瓷,一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南朝文化承自东晋,东晋政权是为永嘉之乱后躲避战乱的皇室宗亲、高门士族建立,例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等。这些士族成员大多在东晋政权中官居要职,所以又有“当轴士族”的说法。他们享有经济、政治等特权,其生活习惯、审美取向决定了当时的文化风格和面貌。

图片

这件青瓷唾壶就出土于“陈郡谢氏”家族成员谢珫墓。唾壶是当时贵族家庭生活必需品,用来唾漱口水、吐食物残渣等。置唾壶在案头,既为实用之需,亦添几分书斋雅趣。

图片

类似的青瓷唾壶在北魏琅琊康王司马金龙墓中也有出土。司马金龙的父亲司马楚之原先也是东晋宗室,永嘉南渡之后,东晋政权屡兴“北伐”,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光复中原、重返故土。东晋末年,大将刘裕两次北伐大胜,巩固了政治地位,于是代晋称帝,建立南朝刘宋政权。司马楚之在刘裕诛杀东晋宗室之际投靠北魏,也将青瓷唾壶从南方带到北方。

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宗室大族都得颠沛流离、死里逃生,更何况黎民百姓。吉祥安宁的祈望被大家默默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谐音“吉”的鸡首壶也就成了南北朝时期的典型器具之一。

图片

鸡首壶以其在壶肩部贴塑鸡首造型而得名,其用途有酒器、茶具之说,也有明器之说,在南朝、北朝均有出土。青瓷原是诞生、兴盛于长江流域。但考古资料显示,不少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青瓷器与南方江浙地区的同类器物面貌相似,很可能是从南方输入。北朝晚期,北方开始出现瓷窑,生产器型与南方相似,但各有特色,这些也反映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图片

南北文化在中华大地碰撞、交锋、包容的同时,丝绸之路上的不同民族与部族也在迁徙辗转、互动交融。通过贸易往来与宗教传播,中华大地不断发现着新世界,世界的文化也逐渐融入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要追溯到两汉之际,但真正以独立姿态渗透朝野还是在南北朝时期。动乱的年代,士族阶级和普通的人民百姓苦不堪言,这时接触佛教的思想犹如“久旱逢甘霖”。一时之间,造像之风弥漫南北,寺院僧尼广布四海,“南朝四百八十寺”足见盛况。诸如佛像、莲花、飞天等佛教文化元素,与中国本土信仰互相交融借鉴,出现在各种物质载体之上。

图片

这件出土于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灵山南朝墓的青瓷莲花尊,为南北朝时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者,堪称“青瓷之王”。周身布满的各式莲花图案,穿插飞天、宝相花、菩提叶等纹饰,都成为考古学者认为它是具有佛教色彩器物的佐证。

战乱、冲突、交流、融合,是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在“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下,南朝渴望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北朝渴望“问鼎嵩洛”、“光宅中原”,西域胡人也通过丝绸之路把佛教传向中华各地。无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各民族文化在华夏认同下相互交融,形成隋唐多民族国家开放统一的精神基础。也正是因为这种交流互通、包容互鉴的特性,中华文明才能不断转化发展、延绵不断。

图片

我苏特稿  统筹/黄路莹 文稿/木圭 摄像/谢自强 魏玉卿 视频/宋梦真  设计/陈敏

参考资料:《北史》《南史》,南京市博物馆“新的融合——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展陈大纲,等等。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