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厦门通信网络“信号升格”,有他们的努力……

他四十年深耕通信业

助推厦门通信网络

“信号升格”


他穿梭在庞大数据流中

寻求技术创新的

种种可能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图片



厦门移动退休工程师傅海
爱琢磨新技术 随时捕捉灵感


图片

傅海在勘察网络通信设备。

傅海,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厦门分公司副总工程师。1964年5月26日出生,祖籍厦门,在厦门、福州两地成长。1984年入职厦门市邮电局,曾参与福建省首个寻呼系统、首个移动通信系统开通及GSM室内覆盖试验等,先后获得“中央企业劳模”“福建省最美通信人”“中国移动集团技术专家”等多项荣誉。


记者联系傅海采访时,手机那头传来彩铃声,介绍厦门移动优惠福利。对此,他开玩笑道,自家业务,自己人要先宣传。幽默的打趣,会让人误以为他是销售员。然而,这确实是位不折不扣的总工程师。


扎根通信行业40载,傅海早把公司当成另一个家。退休近半年,傅海还经常回到办公室,和同事话仙。闲聊没几句,话锋又转到技术研发上。


最近,这位资深“技术潮男”又琢磨起一项新技术——如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分析行业用电习惯和特点,为能耗高的大型企业做最优化的耗能配置,从而降低成本,节能减排。



入行

宅在机房睡走线槽

环境艰苦却乐在其中



1980年,傅海就读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工程专业。其实,高考选专业时,他原对气象学感兴趣,但身为大学老师及科研人员的父母敏锐地捕捉到,当时的邮电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大有可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984年,厦门第一个万门程控电话处于安装阶段,采用“借鸡生蛋”的模式,从日本引进技术和工程师,协助母局和模块局的设备安装。刚毕业的傅海恰好分配到厦门市邮电局市话科。他犹记得,自己和其他几位毕业生,跟着老师傅和日本工程技术人员干活,双方操着不同口音的英语,磕磕绊绊地交流但“技术宅”总有自己的沟通法宝——图纸和硬件。语言不通时,拿着东西比划比划,也能心领神会。


“刚入行,对一切新鲜技术感到好奇,尽管工作环境简陋,但一点都不觉得苦。”傅海说,参与程控交换机安装时,午休时间,他也舍不得走,喜欢宅在机房研究,两米高、50厘米宽的走线槽,就成了临时午睡床。


1985年8月,傅海调到无线电传呼中心,下班后晚上驻守鼓浪屿模块局值班室。模块局虽小,却“五脏俱全”,满眼皆是新鲜玩意儿。但其实,那时的蓄电池与现在相比,还很古老,需要定时测量硫酸比重,登记数据。“半夜12点半轮渡停航,怕设备突然出问题,我们就直接住在了机房里。”


这些有趣的经历背后

折射着厦门通信业的发展变迁


四年后,厦门室内交换机总容量创新高,截至1989年,厦门已开通直拨国内大中城市和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长途电话,为特区建设发展打下坚实的通信硬件基础。



创新

敢想敢干

善于突破技术瓶颈



“只有不断革新突破

才能不受人掣肘

走出属于自己的通信发展之路”


回望40年从业经历,傅海感触深刻。这并非空谈,他的职业生涯,一直为之奋斗。


图片

傅海(右)在勘察网络通信设备。

2008年,作为客户规模最大的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承担3G网络的组网任务,而网络的建设离不开天线。“当时,厦门的天空已有多张无线网络,再增加一张3G网,面临重重困难。”彼时,作为厦门移动工程建设部负责人,傅海一直思考如何更好地优化天线技术。


“原来,传统的TD-SCDMA天线造型笨重,两个天线拼在一起就有一张乒乓球桌大,重达一百公斤。有时候谈好了,架设时又遭反对。”如何缩小天线体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傅海脑中。


直到一天,傅海与业内专家交流时,无意中得知,专家手里正好有一项新的智能天线专利技术。傅海一下子有了灵感:这项技术能否运用到TD-SCDMA天线中?


这个创想确实可行。“关键在于无线电的导入介质。与传统天线采用的空气介质不同,智能天线采用高性能的导电陶瓷,密度高,就能缩小体积。”傅海说,转化升级后的天线,一个人一只手就能拎起安装,而原来的设备,两个人合力抬都觉费劲。


这一创举

是厦门通信技术变革的

一个重要里程碑



“1G是全盘引进,2G是技术跟随,一直到3G,我们才开始参与网络技术标准制定。”傅海说,当时,中国、美国、欧洲都各有标准。中国3G网络的TD-SCDMA标准能否顺利组网商用,起初并不被看好。


而傅海和团队努力的成果,证明了这一标准可行。该技术相关课题被纳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2012年重点项目及第一批一类科技成果奖,获得2012年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




传承

“茶话会”中研讨

点燃团队智慧火花


在多数人印象中,技术人员大多沉闷寡言,而傅海却很健谈,经常招呼团队成员到办公室泡茶聊天。“有时候我们一直想不通的难题,在轻松的聊天中就化解了,技术也得到了传帮带。”工建项目组成员李宇峰说。


2011年,厦门列入全国第一批4G组网试验城市。室内覆盖的布线好不好,直接影响网络品质。“要保证网速够快,需使用双线系统,和前几代网络相比,建设难度和成本都大大增加。”傅海和团队又一次面临攻坚课题。

  

一次茶话会,拎着茶壶的傅海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新想法:“是不是换个思路,把原有的3G线路设备改造一下,就不用新增太多设备成本。”很快,大家分头行动起来,翻阅资料,勘察线路,制定方案……

  

最终,一个圆满的方案落地——一路系统原封不动采用旧的布线设备,一路系统在原有设备上进行移频技术改造。如此一来,既节省新增成本,又缩减施工量,还保障了网络的高效传输。


三网融合、5G规模化商用、

5G-A试点应用……

在傅海的带领下

团队默契协作

攻克了一个个网络建设堡垒


“信号不断升级,蕴含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无限可能,其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就是一大使命。”退休后,傅海仍闲不住,与团队保持密切联系,一同探讨研究新技术应用。



厦门电信工程师陈庆良
化身数字侦探 深挖信息真相


图片

陈庆良与团队研讨大数据课题。  

陈庆良,1981年出生,厦门同安丙洲村人,毕业于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大数据高级工程师,现为中国电信集团高级专家、厦门电信三级专家,曾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技术能手”“福建省金牌工人”等荣誉。


陈庆良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挺特别

不做“闭门不出”的技术宅

而是做一名追踪真相的

“数字侦探”


不少人还记得,2016年9月莫兰蒂台风来袭,狂风暴雨肆虐后,手机仍可连接到厦门电信的无线网络。在短暂停滞一段时间后,厦门所有区域的无线及有线网全部恢复运行。这背后,有陈庆良和同事的功劳。


惊险时刻,陈庆良至今难忘:无线网优及接维的同事,爬上湿滑的基站塔,调整天线,优化信号。网络监控的战友则驻守中枢,迅速分析和调度数据流。而陈庆良则从中搭桥:从海量的计费话单数据中,挖掘信息,绘制受影响区域地图,为抢险救灾提供精准的信息支持。


“技术研发、创建系统,光‘宅在家’是不行的。你需要深入一线,查找问题的蛛丝马迹,以最快速度解决它。在城市穿梭的庞大数据流中,寻求技术创新的种种可能。”陈庆良说。


憧憬

通信技术的魅力

在他心中埋下种子


20世纪90年代,从事渔业的父母,往家里装了部电话,这把陈庆良乐坏了。“那时,捕鱼收入还行,我家是村里较早安装电话的,当时觉得很神奇,也很神气!”陈庆良说,那时自己还在读初中,最高兴的事,是可以和在外读大学的姐姐通话。为了节省话费,每周姐弟俩要先约定时间,打一次电话,也不敢聊太久。一些亲戚、邻居有需要,都到他家借用电话。


那时,腰带挂呼机、手握大哥大,成为新风尚。通信技术的魅力,在少年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高考填报志愿时,陈庆良毅然选择与通信行业相关的计算机专业,并一路念到硕士研究生。


进入千禧年

厦门通信业发展日新月异




“毕业找工作时,厦门通信企业校招条件都很高,应聘者多来自985和211高校。”陈庆良还记得,面试时,一位考官问了他一个问题:工作流引擎用什么语言描述?他一下子兴奋起来:这正是他的兴趣点和研究方向!他快速列举两种语言,还对比解释了各自的优劣势。


交谈中,陈庆良得知,那时的厦门通信企业已普遍应用最新的工作流引擎语言,这令他倍感振奋。在各地企业抛来的“橄榄枝”面前,他毅然选择回到厦门,投身通信业。当然,那位考官后来也成了陈庆良在厦门电信技术部的领导。



沉淀

书海徜徉

探寻技术升级“密码”


走近陈庆良办公室座位,旁边架子上,一排是书,一排是奖杯。书名都写着外行人看不懂的英文单词,奖杯则清一色印着“一等奖”。


大数据相关的Hadoop、Hive等,人工智能相关的Python、Tensorflow等,每年热销榜前十的专业书,陈庆良全买回来。“看不完收藏着也很满足。”陈庆良笑着说。平常工作忙,午休时间、带娃上课间隙,这些碎片化时间,他都用来“啃书”。


遇到专业难题一筹莫展时

陈庆良也喜欢在书里找答案



最近,他就碰上一个难题:视频流播放时出现了花屏,就像是电视信号不好那样,会影响用户观看体验。


一开始,陈庆良猜想可能是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导致视频流数据包丢失。但转念一想,自己以前读过一本讲Linux内核的书,里面很多内容都跟网络怎么工作有关。于是,他翻找出那本书,仔细研究,就像在看网络世界的后台运作手册。


果然,他从书上找到了问题症结。“其实不是虚拟化出问题,而是前端的网络视频录像机,它的性能不够强,导致推送视频流数据时出了岔子。”陈庆良说,书本知识结合实际操作,他和同事成功破解难题。



“看书有一个好处

就是可以系统化地学习一项技术

对日常工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工作十几年,爱“啃书”的陈庆良拿奖无数。集团IT运维技能竞赛一等奖、天翼云创新开发赛一等奖、数据分析应用一等奖……这不仅是个人荣誉,还是团队智慧结晶,更印证着厦门通信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步伐。



突破

创新不止步

争做智慧厦门建设先行者


视联、物联、AI,是数字厦门建设的新基座,也是陈庆良和团队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去年,基于厦门电信自有的原子能力,陈庆良团队成功拿下三个区级智慧城中村建设项目。


图片

陈庆良(前排中)与团队研讨项目技术。



“在其中一个项目中,有个特别的任务,就是要建一个全区都能用的物联感知平台。”陈庆良解释,通俗来说,这个平台,得能管理好各个部门已经有的以及城中村新加的物联设备。而且,还得是国产的设备及系统,这样更安全可靠。


即使事前准备充分,但他们还是陷入一个瓶颈。“最难的是,我们要让所有的技术组件,都符合国产信创化的标准。”陈庆良还记得,其中,容器引擎的适配就遇到大麻烦,偏偏那时还赶上国庆假期,技术调度难以及时就位,大家急得团团转。


不过,那天晚上陈庆良团队还是坚持了下来。他们把部署的每一步都仔细检查了一遍,最后发现是一个变量设置错了。“改过来之后,问题就解决了,真是松了一口气!”


“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程序员的职业本能。而了解用户喜好,读懂深层次的需要,进而研发出相关系统,用技术改变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陈庆良说。


2018年厦门电信投用的

智慧客服平台

就是陈庆良团队

基于这样的理念开发的


其中运用到的Transformer算法,在2017年Google的一篇业界论文中被首次提出,就被应用在这个项目里。“如今很热门的大语言模型,就是这个算法演进而来的。系统投用后,客户问题反馈处理效率提升近5成。”陈庆良说。



图片


图片


征集令


即日起,厦门日报“75年·75人”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火热开展。本报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75张“新闻面孔”,欢迎您推荐或自荐。受访者不受年龄、职业、身份限制。


 

图片


推荐条件

●展示厦门城市形象的代表人物


●各行各业拼搏奋斗的出彩人物


●名字折射时代印记的特色人物


●重要历史节点的亲历者见证人


●融入厦门生活有故事的外国人


●有传奇经历和闪光点的平凡人


推荐渠道

●拨打厦门日报读者热线968820


●发送推荐信息至厦门日报微信公众号


●通过新浪微博向“@厦门日报”发送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