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在京高校专业官宣“下线”,2024年超20所高校计划停撤100个专业

近年来,高校专业优化调整频率明显加快。就在不久前,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进行了招生。但与此同时,多所高校官宣了部分专业撤销或暂停招生。

多个在京高校专业近期“下线”

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会上提到,今年,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是空前的。

今年7月,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2025年拟停招俄语笔译、日语笔译、日语口译、德语笔译、朝鲜语笔译、朝鲜语口译、西班牙语笔译等7个翻译专业。

图片

图片

中央音乐学院招生办发布“2025年本科招生的重要预告”,学校将暂停音乐艺术管理、音乐治疗、音乐录音三个招考方向的本科阶段招生。

图片

8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发布《关于公示2024年度拟撤销本科专业的通知》,拟撤销建筑学、视觉传达设计、音乐学、公共事业管理等9个本科专业。

图片

图片

此外,兰州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宣布专业设置调整情况,涉及专业不乏汉语言、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等文科专业,还有土木工程等理工科专业。

四川大学更是大刀阔斧,一口气宣布撤销31个专业,包括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保密管理、工业设计、网络工程、冶金工程、安全工程、信息安全等。

据统计,已有20余所高校计划在2024年度撤销或停招部分专业,涉及专业数超过100个。

图片

依据教育部2018至2022年度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从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工学门类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而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此外,部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也是撤销重点,撤销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

撤销的专业并非“差专业”

国内高校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专业调整周期。

图片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值得注意的是,撤销或停招专业并不等于该专业为“差专业”,某专业是否被调整,受就业质量、专业发展、院系调整等多因素的影响。

图片

分析认为,专业撤销的重要考量因素是就业率低,尤其是哲学、历史学这些专业,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由于市场需求比较少,所以被列为撤销的候选对象。

其次,一些高就业率的专业,也可能会被撤销,尤其是部分工学专业,大多数与产业发展已经不匹配。比如传统的制造业,还有过时的技术领域,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工业的需求。

此外,被撤销的专业,对于其所在的学校来说,大多是缺乏特色的专业。例如部分综合类院校在艺术类专业的领域特色并不明显,虽然学生可以如愿以偿地入读艺术类专业,但所学的内容和毕业后所面对的情况,都要比预想中更为复杂。

专业撤销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校专业名单调整的背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撤销专业,是为适应社会需求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图片

针对大学专业设置及撤销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认为,高校专业调整应从多个维度考虑:专业定位、社会需求、生源评价、师资队伍、就业结果等,这需要进行全面的市场需求分析和定量化成效评价,“只有基于证据的决策,才是真正理性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专业撤销是高校专业动态调整的常规良性举措,高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过去也一直在进行,教育政策引领、突出办学特色、匹配人才培养方向等都成为影响因素。

图片

吴岩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的要求,在三个适配度上下功夫:

1.要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

首先,要深化“四新”建设,这“四新”建设就是指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其次,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布局新兴专业,扩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特别要提高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加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2.要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

今年年初,在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等省市开展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通过这一举措,积极推进各地结合本区域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实际,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机制,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

3.要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

将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智育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朝气蓬勃、追逐梦想的时代新人。

【来源:首都教育】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