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家里最后一代穷人”的“末代论”在年轻人中很流行?

全文1143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近年来,各种自媒体平台上的“末代”论、恩情论和下限论等奇谈怪论,对青年危害较大,鼓吹努力无用论和消费至上。

02“末代”论主要流行于青年男女,强调自己不准备结婚生子,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03恩情论宣扬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不在于生养,而是能够“托举”子女到比别人高的起跑线。

04与此同时,下限论认为父母努力的下限决定了青年能否有不努力的资本,宣扬青年的蹉跎与不顺在于父母没有拼尽全力。

05这些言论毒害广大青年,萎靡精神与斗志,撕裂价值、社会、家庭与个体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最近两年,在各种自媒体平台,经常看到各种骇人听闻的说法,而且还在各种短视频平台得到大力推介,十分不解。以对青年危害比较大的几种奇谈怪论为例,各种平台争相推介一些人的“末代”论、恩情论和下限论,赚足了关注、吸足了眼球。

“末代”论指的是,一些人把自己称作家族和家庭的最后一代,自己不准备结婚生子,过好自己的生活,做家里面最后一代“穷人”。这个“末代”论主要是在青年男女当中流行,男的主要是各种“名义”上的农村青年为主,女的以各种进城“白领”为主。男的在自媒体平台上宣称:挣不到钱,不想那么辛苦,回农村躺平,不打算结婚,自己养活自己,过得逍遥自在;女的则宣称:女性对自己好点,打工赚的是“窝囊费”,赚钱是为自己能买什么买什么,消费至上,不结婚生子,做家里最后一代穷人。“末代”论在前提预设上指向的是努力无用论,形势比人强,矛盾直指财富分配、社会阶层和消费主义,劝导努力没有用,改变不了命运,还不如及时行乐、消费至上。

恩情论更加反伦理,大肆宣扬父母对子女的恩情不在于生养,生养是动物行为,真正的恩情是父母能够“托举”你,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把你托举到比别人高的起跑线、比别人高的位置,托举是真正的恩情,生养不是!恩情论同时宣扬要警惕父母的生养恩情绑架,在父母无法托举情况下,要跳出原生家庭,过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值得对生养进行感恩。这个与前些年的“原生家庭”罪恶论如出一辙。

与恩情论同属一脉的是下限论,宣扬父母努力的下限,决定了青年能否有不努力的资本,宣扬青年的蹉跎与不顺,不在于自己不行、自己不努力,而在于父母没有拼尽全力,没有给你打下“江山”,让你要什么有什么。所以,青年不努力是允许的、没有罪恶感的,但父母不努力是不被允许的、不被原谅的,是要担负沉重的罪恶的。

这些言论的产生,有大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几十年,整个社会资源冗余已经不多,社会的均质化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广大青年通过努力改变自身和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机会越来越难,不努力和依靠上一代的努力有了话语支持。

从深层逻辑看,“末代”论、恩情论与下限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体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的产物,鼓励青年人只对自己负责,只追求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而消费主义正是在宣扬个体过程中,隐秘的掏空了每个青年的口袋,营造出努力无用论的焦虑感与无力感。这样的言论之所以危险,一方面是毒害了广大青年,萎靡了青年人的精神与斗志;另一方面,也是更大的危害在于,撕裂了我们的价值、社会、家庭与个体等。试想,当青年以一种反伦理和去伦理的心态去面对社会,我们中国传统责任伦理观将遭遇严重冲击,缺乏责任伦理与价值,整个社会和家庭很容易就会被撕裂;不相信努力能够改变时,社会的对立情绪就会冒头,家庭内部、代际之间的矛盾纠纷就容易增多,每个个体就变成了一个矛盾体,既想改变又陷入改变的无力感。

网络社会,青年应该怎么做?希望是最大程度上不被网络上各种言论所消费与消耗。因为他们在销售言论的同时,青年就成了他们价值与商品的消费者,我们的物质与精神在无形中就被消耗了,我们的社会、家庭与个体在无形中就被撕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