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人民城市新图景丨告别蜗居 幸福安居 老有颐养 怡享寿康

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的3.9平方米到2023年的37.51平方米

上海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前的35岁到2023年的83.63岁

75年前,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上海迎来了它的新生。“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变成历史,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自此成为这座城市最大的关切。今天的上海,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书写“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华章。

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超过30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30万户;户籍人口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升到83.63岁,全国排名第一;全市命案、“两抢”案件保持全破,入室盗窃、扒窃案件破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这一串串数字,正是上海将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矢志不渝目标的体现。

图片

图说:龙华新村通过旧改,实现小区“蝶变”。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居住改善

“这一年,我们的日子过得别提有多舒心,心情好得我人都胖起来了。”今年68岁的顾菊英是黄浦区东姚家弄26弄旧改征收居民,去年10月1日,她搬到松江区泗泾迪家苑,原本一家三代五口人居住的15.8平方米的陋室,跃升到120平方米。

“不知道以前几十年这日子是怎么过来的。”顾菊英向记者讲述起“蜗居”的日子,老两口曾买过一台65英寸大电视,但在大热天只要电视机一开,房间就热得不行,后来只好送人了;外孙女军训回来需要在家洗澡,她和老伴搬了半天砖,在自家晒台砌了一个卫生间加厨房,虽然极为简陋,但也让全家高兴了很久。

如今,有了宽敞明亮的大厨房、干湿分离的卫生间、外孙女有了自己的大房间……她从内心感谢政府的旧改好政策,让弄堂居民告别蜗居,实现了“房间自由”这一最大心愿。

1992年上海启动首个成片旧改项目——斜三基地,从此以后上海长年把旧区改造摆在民心工程之首。在长达30年的成片旧区改造长跑中,上海共完成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超过300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130万户。2022年7月下旬,上海中心城区最后一个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征收项目——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征收方案生效,标志着持续30年的成片旧区改造顺利收官。

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完成后,上海已将“两旧一村”改造作为新的重大民生工程,全面加快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旧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旧改虽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但面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再难也要迎难而上。如今,许多石库门老居民都已经搬入新居,回想起弄堂岁月,已经恍若隔世。1949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9平方米。截至2023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51平方米。这近十倍跨越式提升的背后,是千家万户无法用数字呈现的幸福。

健康长寿

家住杨浦区延吉新村社区的王女士今年64岁,两年前突发S形脊柱侧弯和腰间盘突出,腰痛的折磨直接改变了她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只能平躺卧床,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今年4月,疼痛难忍的王女士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理疗。在这里,她遇到了下沉社区出诊的上海第一康复医院康复部主任孙天宝医生。这次“家门口的专家号”成为王女士重获新生的转折点。孙天宝为王女士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找到了导致脊柱侧弯的根本病因,并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到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进一步治疗。

在社区医院基础理疗的同步支持下,几个月来,王女士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从最初的疼痛难忍,到能够自由行走,再到和丈夫出门逛街,她的人生终于重回正常轨道。这正是上海分级诊疗出台新政,全市全面实施二三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所取得的成效。

从基本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到将最好的医疗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这是75年来上海医疗发展的变迁之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上海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今年2月14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数据,2023年上海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83.63岁,在全国排名第一,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截至2023年,上海共有卫生机构6531所,卫生技术人员25.64万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病床数超12张,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拥有堪称全国最丰富的医疗资源,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实防线。

图片

图说:桥之家社区睦邻中心宁武路分中心在国庆、重阳双节来临前,开展“福满金秋 鑫光熠熠”的主题活动,让敬老院的老人感受到来自社区以及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关怀。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通讯员 孙亮 摄

大城养老

家住黄浦区黄家路的周阿婆,每天傍晚都会坚持阅读《新民晚报》,这对于一个98岁的老人而言堪称“奇迹”。就在一年多以前,她的状态还非常不好,精神抑郁、身患压疮,别说每天看报,连正常生活都很困难。

由于周阿婆坚决不去养老院,在街道老龄办的推荐下,他的儿子找到了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介入扭转了局面。在了解了他们家的需求和周阿婆的情况后,中心推荐了养老管家与护理员上门服务,通过简单的改造,把家变成了养老院,在后方强有力的支持下,为周阿婆提供稳定、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使她的晚年生活质量极大提高。

75年,上海养老事业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使得“大城养老”面临巨大挑战。在上海的养老理念中,最好的养老服务,就是给老人们足够丰富的选择。如今,老人们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短托养老,以及像周阿婆一样的家床服务等养老方式。经过多年发展,上海正在为老人们提供体系化、多维度的养老环境,持续织密养老服务供给网。

截至2023年,上海共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59家,养老机构700家,床位16.69万张。其中,由社会投资开办的328家,床位6.9万张。去年,全市首批36家“智慧养老院”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至2025年底,本市将打造100个智慧养老院。

在保障老年人吃上美味、健康、安全、实惠的助餐上,上海也是不遗余力。截至去年,全市共有社区长者食堂350多家,社区助餐服务场所达到1926个,每天助餐供应量超20多万客。

平安上海

3个月前60岁的潘先生在网上下载了伪装成理财软件的电信诈骗App,结果因为贪小便宜被骗掉20万元。“发现被骗,我知道完蛋了,钱一脱手肯定追不回来了。”潘先生说,当时报警后,根本没想过钱能追回来,心里非常沮丧后悔,一直瞒着妻子不敢说,直到近日他接到虹口警方打来的电话,才知道钱竟然被追回来了。

“我开始以为是电信诈骗又来诓我,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潘先生再三确认后,得知警方真的将他被骗的20万元钱款全部追回。几日前警方举行仪式把钱交到他手上。当日向多位受害人发还追回的被骗钱款共计860万元。潘先生对上海公安佩服至极。“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上海的警官们真的太厉害了,有他们的保护,我们老百姓别提有多安心!”

从解放前鱼龙混杂、“五毒俱全”,到如今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治安环境是托起上海人民高品质的生活的坚实保障。第三方调查显示,2023年,上海公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满意度,连续11年实现“双提升”。年内,全市命案、“两抢”案件保持全破,入室盗窃、扒窃案件破案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居全国前列。全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既遂数和立案数同比均下降18.1%,实现“五年连降”。上海已经成为近三年来全国唯一没有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省份。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多发情况,为守护好群众“钱袋子”,去年警方日均通过短信、电话、见面劝阻潜在被害人超30万人次,共避免群众财产损失19.9亿余元。聚焦前端推广引流、末端跑分洗钱等关键环节,警方堵塞信息入口、守住资金出口,挤压犯罪生存空间,全年抓获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黑灰产犯罪嫌疑人2.7万余名,直接挽回被骗资金6亿余元。

2023年,上海地铁日均客流达到1150万人次,路网规模、客流数居世界第一,但传统的扒窃、拎包犯罪几乎已在轨道交通区域绝迹。此外,全市353个地区公安派出所全覆盖,建立由派出所牵头,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参加的“三所联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915名人民调解员、766名签约律师集中入驻,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7万余起,最大限度防止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

从蜗居俭用到幸福安居,75年来上海走出了一条沧桑巨变的传奇之路。人民城市的未来,一定将更加壮丽美好。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