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 | “发霉蛋糕”意外出现,校园食品安全的新风险点必须正视

图片

□蒋璟璟

日前,有网友发帖称,昆山多所校园“给学生发放的面包中有过期发霉情况”。接到学校报告后,当地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经初步调查,是因蛋糕在加工环节冷却时间不到位导致。相关部门已对配送和生产企业立案调查,暂停配送企业相关服务,责令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并对相关批次蛋糕回收封存和采样送检。当地卫健部门暂未接到因食用该批次可疑食物所导致的病例报告。(央视)

千方百计确保食品安全,学校素来是重中之重。然而就算严防死守,与之相关的“意外”还是时有发生。最近这起“发霉蛋糕”事件,尽管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还是令各方惊出一身冷汗。常言道,校园食品“无小事”。这既是“虚指”,表明一种极端重视的立场。更是“实指”,是对过往校园食品“一出事就是大事”的客观总结。学校内的餐饮场景,具有典型的聚集性、集中式、批量化的特点。一旦失守,不堪设想。

此次“发霉蛋糕”事件,之所以没有导致严重后果,运气成分不小。“发霉”本身就是一种肉眼可见的“食物变质”指征,也是关于“规避危险”的强烈提示。“发霉的食物不能吃”,这一最简单的法则,保护了多数孩子们免于中招。而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就此事的高效处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学生发现蛋糕异常后,学校迅速上报,随后当地教育局迅速通知了所有相关学校停止了蛋糕发放——这波快速响应的,标准化、联动化的行动机制,尽可能充分地熔断了风险。

当我们谈及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其实内含着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方面是“不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严格规范食材采购、烹制制餐、配送派餐等等各个环节,力求万无一失;另一方面也是指,出现问题后力求“危害的最小化”。在此事中,“发霉蛋糕”当然是食品安全问题,唯一庆幸的是,当地职能部门所建设的那套“食品安全治理框架”,还算是起到了设计作用,相对有效地控制了事态,避免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事实上,为了分散风险,近年来很多学校系统的食品供应链,都在寻求多元化。与此同时,为了呼应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意识,一些学校餐食也相应做了一些升级调整。比如说,此次发霉的蛋糕,就属于未添加防腐剂的“鲜蛋糕”——这类蛋糕,是家长们认可和偏爱的“安全食品”,是敢放心给孩子吃的。但很显然,此类蛋糕对加工过程的工艺要求更高,所需的储运条件更严格,保质期也必然更短。所谓“食品安全”,由之多了几重复杂的剖面。

校园场景内的食品安全观,应该是一种绝对的、审慎的、务实的安全观,既要有心理层面的“安全感确认”,更要将现实层面的“安全实现”。之于此,昆山的这起“发霉蛋糕”事件,或许能够给各方以更多启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