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孙颖莎惊现“雷人试卷”,奥运冠军求放过!

全文2530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小学学科类日常测验试卷中,奥运冠军频繁被出题教师借用,给学生及家长带来困扰。

02英语老师尤其爱考体育题,如一份初中英语试卷中出现了全红婵、张雨霏等奥运冠军的名字。

03然而,这些体育考题往往带有显著体育饭圈化指向,不重视奥运冠军隐私,可能加剧初中生加入体育饭圈大军。

04另一方面,体育考题的设置标准答案可能导致学生对于体育的感知力被磨平,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05为了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需要提升运动氛围,出题老师需更贴近运动生活现实。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图片


如何将体育题材更好纳入学科类试卷,有待商榷。



文|林苑



“双人十米台跳水过程中,如果以全红婵为参照物,陈芋汐是___的?” 


潘展乐奋勇向前冲刺时,细胞内不存在的物质是什么?”


“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组合王楚钦孙颖莎获得冠军。可以用哪句俗语为她们点赞?”


“全红婵说备战奥运的时间过得非常快,训练要争分夺秒,唯恐时间不等人。这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___?”


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育考题,出自中小学学科类日常测验试卷。


观察不难发现,奥运冠军被不少出题教师频繁借用,几乎化身为“命题素材库”,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了困扰,尤其在中学校园里,试卷命题中对此类题材的青睐更是成为了常态。


图片

英语老师尤其爱考体育题


网络上流出的一份初中英语试卷显示,张雨霏不仅大方公开联系方式,还表示非常喜欢自己的男英语老师,全红婵则向学生透露了英国闺蜜斯潘多里尼的电话号码。


这种带有显著体育饭圈化指向且不重视奥运冠军隐私的题目,是否会潜移默化加剧初中生加入的体育饭圈大军行列,我们不得而知。


图片


类似情况并非孤例,此前便有王楚钦被“碰瓷”入选中学英语语法题目。


该题的设问是:“安迪(外国男孩名)想成为像王楚钦一样牛的乒乓球运动员,他努力训练,希望梦想成真。”


图片


不难想象,无论是埋头解题的学生,还是在一旁辅导的家长,在遇到这样的题目时,心中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为何国乒健儿振奋人心的追梦之路,会被简化成如此单调乏味的习题?即便是远在英美澳加等地的语文教师,恐怕也不会采用如此方式去“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图片


国内的英语老师还特别偏爱全红婵,多次围绕这位天才少女给学生出难题。


有的英语老师要求同学们以全红婵夺冠的故事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不说题目中本身涉及到不少“中式英语”,还用相对刻板的印象框定了全红婵本人的人生背景。


要求更高的老师,则让同学在考试中写一篇介绍全红婵的英语发言稿。


图片


全红婵本人个性鲜明,有自己的主见。无论私下还是公开场合,她都无需被定义、被代表。此外,如果按照张雪峰的设想,做这份考题的学生当中,未来的工作内容里也鲜有撰写体育英语这样的责任。


这些题目除了蹭全红婵的热度之外,从各方面讲,对学生理解、参与体育运动没有太多帮助。


相反,对于那些在英语上感到吃力的学生来说,解答此类题目可能非但未能增进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反而可能因此对体育产生了一丝不必要的厌倦情绪。也不禁让人发问,预设了那么多主观成见的考题,究竟能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另外体育大生意此前发文探讨过,中国运动员特别是奥运冠军在公开场合说中文更显民族自信,在一些情况下,使用英语是不必要且自降身段的,中国学生同理。想想看,有多少学生未来会用到英语发表有关全红婵的演讲稿呢?


图片


或许是出于工作繁忙,一些英语老师无意中在试题中鼓励诱导了这种倾向,其中的惯性思维以及被意识形态渗透风险不可不防。

图片
这些“体育考题”,奥运冠军也答不上来


如何将体育题材纳入学科类试卷,本就有待深入探讨。


体育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其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融入各学科考题的具体章节与方式,实则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与精心设计的。这不仅关乎到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对体育精神与知识的全面理解,还涉及到如何平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补性。


图片


一位语文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出题让同学站在奥运冠军全红婵的角度,替她回复记者采访问题,这种思路便欠妥当。


虽然数理化考题相较于人文题而言,在意识形态上不易出现偏差,但在选材的广泛性和难度的适宜性上,理应追求更高的水准。


比如这道数学题的第二小问,教师在试着引导同学通过计算来反驳樊振东“惊天逆转”的新闻措辞是否合理。这和新闻学老师在课堂上抨击“广告软文不实事求是”一样,并无必要。


图片


图片


而运动科学的基础知识,本可以作为学生未来深耕医学、数据科学等领域的兴趣切入点,进入中小学课本乃至考试题库。


不过,正如同我们在一份中学生物试卷中看到的,对于“飞鱼”潘展乐,有生物老师设问:“自由泳运动员奋勇向前冲刺时,细胞内不存在的物质是什么?”


图片


尽管这位生物老师已经花费了不少心思进行出题,但其思路与着眼点,仍与国内外运动科学实际应用场景与行业热点题材相去甚远。



这样的现象还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让他们误以为运动科学的涵盖范围有限,无需深入学习与研究,进而形成对运动科学缺乏技术含量和深度价值的错误认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该领域不必要的负面印象。


对比来看,樊振东这份综合题,出题教师将真实体育赛事场景融入其中,不仅元素丰富,而且与题干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掌握并理解相关知识在体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图片


遗憾的是,这样的题目并未被收录进全国教材,在全国中小学阶段也鲜有被教授并推广普及。


事实上,许多中小学课堂试卷中的涉及体育的考题,并未经过体育部门或专业人士的审核,看似在考查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实则展现了出题人对体育的不了解与不重视,也间接让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出现偏差。




图片
体育是道主观题

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在回忆学生时代时写道:“那时清华的一般的学生比较活泼一些,少老气横秋的态度,也许是运动比较多一点的缘故。”


马约翰等名师教导下,清华“下午四时至五时有一小时的强迫运动,届时所有的寝室课室房门一律上锁,非到户外运动不可。”


后来有学生回忆,马约翰老师快70岁时,“体格健壮,冬天还穿着白短裤、白衬衫在户外活动,还经常打网球。”


曾经一些语文老师未经作家本人同意,便擅自将名作编写进试卷作为阅读题目。就连很多大作家,也答不对根据自己文章拟出的试题。当下,越来越多的出题老师拿体育做文章,并对题目设置标准答案。


而对于体育的理解,本来就是主观题,不同角度可以散发出不同见解。一旦老师给了学生标准答案,学生对于体育的感知力就会在这样的标准里慢慢被磨平乃至消失。


图片
邱贻可,孙颖莎的保姆?


或许还可以理解为,其他学科的老师,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抢占体育老师的上课“教案”。


另外作为实操大于理论的科目,若体育教育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而不断有其他科目的教师侵占体育课的实际教学时间,不禁令人质疑,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该校学生能够在体能与身体素质上实现何等程度的成长与进步。


让教育回归本质,也关乎如何去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了不把孩子培养成为做题家,或许还要问,学科类体育考题的出题人平时是否有运动习惯?课余是否会和同学交流体育?是否知道同学对哪些运动项目感兴趣?


今年开学季,教育部明令五申要求各地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让孩子们动起来,互动起来,多见阳光,多呼吸新鲜空气。”或许唯有从校长到一线教师以及教职工以身作则提升学校的运动氛围,出题老师的思路才能更贴近运动生活现实。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Osports全体育及网络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