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蛀牙竟然导致心脏瓣膜病?“世界心脏日”到来,专家提醒:出现这些症状要尽早筛查

你知道吗?一颗小小的牙齿也能和心脏扯上重要的关系。

原来,蛀牙或者牙周炎所滋生的毒素和病菌,可能通过口腔内伤口或牙周血管进入血液循环中,流动至心脏,引发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瓣膜受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9月29日是第25个“世界心脏日”。“不只是蛀牙,风湿关节炎,都可能导致心脏瓣膜类疾病。”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与冠心病外科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微创瓣膜中心主任黄焕雷教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心脏瓣膜疾病是一种高发的心血管疾病,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未来瓣膜疾病患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应引起更多重视。

图片

心脏瓣膜病易忽视,这些症状要留意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影响,且心脏瓣膜病变的风险从60岁左右开始升高,在75岁以上人群中每八位就有一位患有中重度瓣膜疾病。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未来瓣膜疾病患病率还将进一步升高,预测将于2025年增加至4020万人。

什么是心脏瓣膜,病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

“心脏有四个房间,房间与房间之间,房间与动脉之间,都有一个阀门,这个阀门就是心脏瓣膜,共有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四个瓣膜。病因不同,瓣膜病变发生的部位和病变的症状也不同。”黄焕雷表示。

实际上,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心悸、胸痛和疲劳等。 “动一动就气促,这往往是瓣膜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但很多病人会以为这只是体质下降、年龄增加所带来的表现,没有意识到可能有瓣膜病,不一定会去看医生,这种误区可能导致病情延误,最终威胁生命。”黄焕雷指出。

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接近200万人。如得不到及时正确救治,患者的2年生存率仅为50%,5年生存率仅为20%,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黄焕雷提醒,心脏瓣膜病的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以上的老年人;既往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患有风湿关节炎的人群;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等。“瓣膜病有几种病因,包括了风湿类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风湿是链菌球感染之后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改变,如果患者总是出现关节痛或者反复的咽喉痛,这种情况要引起重视。此外,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发展,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相应也会带来一些退行性瓣膜病变的增加,还有一些患者,虽然很年轻,但因为牙齿问题,出现反反复复的牙龈发炎和出血,这种情况也可能导致瓣膜病,应当引起警惕,及早就医。”

从“大切口”到“微创”, 新疗法带来更多选择

“心脏瓣膜病在心脏病中占比很大,在做心脏手术的病人中,瓣膜手术总体上几乎占了1/3的手术量。但相对于庞大的瓣膜病患病群体来说,手术比例还是很低的。”黄焕雷表示。

手术率不高的背后是病人对于开胸手术的恐惧。“有很大一部分病人就算发现有心脏瓣膜病,但是因为怕开胸,担心是大手术,会选择拒绝治疗。”黄焕雷指出,事实上,随着医学的进步,针对瓣膜疾病的创新疗法不断涌现,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大切口手术向微创手术的转变,为瓣膜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目前,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以及介入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可以通过服用药物来减轻心脏负担和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药物无法彻底治愈。一般来说,一旦检查发现心脏功能出现严重受损,即使身体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或者严重的合并症的情况下,也需要立即手术。而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患者更应该采取手术治疗。当病变的瓣膜无法通过修复恢复正常功能,就必须要进行置换。简单来说,就是将损坏的瓣膜取出,换上一个人工瓣膜。

据黄焕雷介绍,目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已经从以往的开胸手术转变为微创手术。

最小可以做到3厘米左右的切口,不用伤到骨头,而是直接从侧面的胸侧壁的肋间开一个小孔。这种方式极大降低了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病人手术后也可以快速恢复。此外,随着近年来技术的发展,经导管的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也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为无法进行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乃至中低危患者都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

“人工瓣膜”会过期吗?如何选择?

目前,可用于外科置换手术的人工瓣膜有两种,包括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黄焕雷介绍:“机械瓣完全是人工做出来的,材料和耐久性会更长,理论上终身都可以用,但患者需要终身口服抗凝药。生物瓣有两种,一种是牛心包,还有一种是猪瓣,因为结构跟人体的非常相似,不容易形成血栓,就不需要终身抗凝。但生物瓣会有一个自然的老化过程,一般10年到15年是比较常见的使用寿命。”

不过,随着生物瓣研发技术发展,创新组织处理技术的生物瓣也开始被临床应用。如干瓣(干式储存生物瓣膜)通过对牛心包材料进行全封闭抗钙化处理,干式储存,大大提高了生物瓣膜耐久性。

在人工瓣膜的选择上,黄焕雷指出:“一般是以年龄来分界来作选择。国内外对此都有相关指南,我们习惯以60岁左右为一个基准线,一般来说,60岁以上的病人选择生物瓣的更多。美国的指南是建议50岁以下用机械瓣,65岁以上用生物瓣,50-65岁之间要根据病人的意愿和具体情况来选择。除了年龄界定之外,有些特殊的病人,比如有胃溃疡,经常出血,有出血的或者脑出血的风险,我们也倾向于选择生物瓣。有怀孕需求的女性患者,选择生物瓣总体上安全性更高一些,因为机械瓣需要抗凝,可能会增加流产的风险。另外,一些特殊疾病的病人,比如年龄只有四五十岁,但是有冠心病、糖尿病,或者有肿瘤的患者,我们会偏向于应用生物瓣,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面对生物瓣衰败问题,可以在瓣膜衰败后通过经导管介入技术在原有的外科瓣膜中间植入一个全新的介入瓣膜,即“瓣中瓣”技术,从而实现瓣膜性心脏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现在生物瓣的瓣膜有了可扩展瓣架设计,例如,原来的支架内径为25毫米,当需要更换时可以扩展到27毫米或更大,以此容纳更大的介入瓣膜,方便二次瓣膜植入。这种可扩展的瓣膜带来的好处不仅在于一次性扩展,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以后可以多次进行介入瓣膜置换,而无需再开刀。”黄焕雷也期待,随着瓣膜病检出率的提高,以及瓣膜手术技术和医疗质量的提高,能帮助更多患者获得更久的生存获益和更高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国瓣膜疾病诊疗水平。

文|记者 陈泽云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