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手机或引入屏幕发声,但这一技术并不新鲜

日前有消息显示,三星显示和LG显示或正准备将一种特殊的OLED面板引入到折叠屏手机中。据悉这种面板将使用压电技术,可直接通过屏幕来发声,此前有类似的产品曾被应用在部分电视中,LG显示将其称之为“Crystal Sound OLED”。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能够借助屏幕发声,那么就将无需为听筒/扬声器预留空间,能够为折叠屏手机的设计争取到更大的自由度。

图片

事实上,屏幕发声技术在手机中并不新鲜,夏普早在2011年就曾在旗下功能机中采用了相关技术,借助压电陶瓷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可产生机械变形的特性,实现了无需听筒/扬声器即可发声。随后在夏普2014年推出的AQUOS Crystal智能手机上,同样也用上了这一技术,并且由于取消了听筒/扬声器,因此使得机身正面的整体效果更为惊艳,也曾引发了众多的关注。

此后全面屏设计开始兴起,在2016年亮相的初代小米MIX上,就针对屏幕发声技术的一些痛点进行了改进。其借助悬臂梁压电式陶瓷声学系统来实现发声,在原理上与屏幕发声类似、同样也取消了听筒/扬声器,但其振动的声源是机身中框而非屏幕,因此也可以被视为屏幕发声的变体。

图片

从结果来看,也正是由于小米MIX采用了这种技术,再配合屏幕封装工艺的进化,有效缩减了上下边框、进而提高屏占比,才得以实现“正面几乎全是屏幕”的视觉效果。不过由于屏幕发声技术的先天局限性,后续MIX系列机型又回到了配备听筒/扬声器的方案。

在当时的vivo NEX上,屏幕发声技术也进一步完善。其通过将压电陶瓷片改为微驱动单元、即激励器,实现了先激励中框、再带动屏幕振动的发声机制,这一改进的关键点在于声音的传递介质是屏幕、而非空气,因此无需听筒/扬声器必备的腔体结构,不仅可以节省机身内部空间,也因为取消了屏幕顶端的开孔使得屏占比进一步提升。

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屏幕发声技术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智能手机,此前索尼方面就曾推出了采用这一技术的电视,原理同样也是通过驱动器来带动屏幕振动发声。但电视上使用的这一技术与手机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因为对于电视而言,屏幕发声最大的好处是可借助屏幕来代替家庭影院环绕声系统中的中置音箱,不仅强化了“音画同步”,还带来“音画同位”的听觉效果。当然,这其中的难点在于需要对面板进行调整,以适应大推力、并提高解析度。

尽管屏幕发声看似“黑科技”十足,并能够带来提升屏占比的直接好处,但其在目前智能手机上销声匿迹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难以满足用户对隐私安全的要求。此前在初代小米MIX上,由于振动发声的是机身中框,无法实现明确的指向性,因此就存在漏音的弊端,特别是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较大的音量会使得通话内容“侧漏”,这也是后续小米方面对MIX系列机型进行相关调整的原因之一。

图片

小米MIX悬臂梁压电式陶瓷声学系统结构图

后续的vivo NEX上,激励器的加入虽然一定程度改善了音源的指向性,但在复杂多变的实际使用环境中,通话私密性仍难以与成熟的听筒媲美。特别是在嘈杂环境或是需要更高私密性的通话时,漏音仍是一大挑战,因此也成为这项技术难以普及的障碍。

此外相比于电视在体型以及其插电使用的特性,因此使用屏幕发声单元在功耗和元器件体型上就没有太多的限制,然而对于手机来说,这些却至关重要。仅以驱动器的固定方式来说,夏普此前是采用胶水来将压电陶瓷片固定在屏幕面板背部,这就导致其稳定性相对受限。而在电视上,驱动器不仅可以用螺丝固定,还能够为了增强推力,增加驱动器的数量、加大尺寸和功率。但这对于使用电池、且内部空间极为狭小的手机而言,显然就几乎无法实现。

图片

索尼A9F屏幕发声驱动器的体型及功耗都极为可观

再叠加成本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对小尺寸面板在声学特征方面的调校难度,就使得在手机上想要应用屏幕发声技术,从而达到“消灭”屏幕上方听筒/扬声器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屏幕发声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还面临诸多挑战,但相关厂商其实也已经有了更为稳妥的声学解决方案。目前听筒/扬声器小型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已经有部分产品实现了同等性能下体积减少40%的进化,这不仅意味着降低了对于机身内部空间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减小外部开孔的尺寸。

图片

此外针对用户对于通话私密性的需求,还有类似双振膜防漏音扬声器这样的创新产品出现。其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利用类似主动降噪功能的技术原理,有效减少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泄露,从根本上回避了屏幕发声技术在私密性上的缺陷,并且由于体型同样相对较小,所以在折叠屏手机上也可以应用。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以技术创新来推动行业进步固然值得称赞,但三星显示与LG显示此次推动屏幕发声技术在折叠屏手机落地的目的,或许并不纯粹。有相关人士就认为,在OLED面板竞争日益激烈、价格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引入屏幕发声技术这一差异化特性或是为了提高其OLED面板的附加值,从而提高营收、并稳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虽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一策略无可厚非,但要如何解决这一技术此前就已存在的缺陷,显然也还需要等待最终产品的上市才能揭晓。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