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音乐可以这么玩,钢琴家柴琼妍带观众“寻找肖邦”

肖邦在哪里?演奏家在舞台上寻寻觅觅,最终发现,肖邦正以音乐的形式,一点点浮现在台下观众的脸庞,或惊叹,或沉醉,或迷惘,她开始邀请观众,甚至自己也变为观众,一起进入了肖邦的世界。

昨晚,“寻找肖邦——Where is Chopin”AI融媒体音乐会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奏响,致力于当代音乐推广的钢琴家柴琼妍博士在收官曲目《寻找肖邦》结束前,上演了一幕“微型舞台剧”,让观众更深入感受了当代音乐与当下的情感共振。

图片

这场音乐会,是柴琼妍的老朋友——斯坦福大学音乐学院前院长、波兰作曲家雅罗斯瓦夫·卡普钦斯基的当代音乐作品专场,创作时间从2008年至2018年跨越了整10年。这套曲目的“集结版”,也是柴琼妍全球首次公开演出。

开场曲《Oli的梦》由卡普钦斯基创作于2008年,随着打字机键盘开始敲击出字母,与之相对应的音乐与诗的唱和一一铺陈,文字在时间和音乐中完成了自我生成与解构。

三首风格迥异却又都特色鲜明的作品逐一上演。创作于2009年的《多汁的》,是标准的“联觉”作品。用音乐唤起人们对鲜艳多汁的浆果的联想。让视觉、听觉甚至味觉,完美融合。

图片

《知音》由上海音乐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音乐学院联合委约,作品源于作曲家对中国草书的迷恋。柴琼妍演奏时,多媒体视频中书法家赵珊珊运笔,让水墨和音符联动。

创作于2017年的《边界效应》,则是作曲家从飞行员、摄影师的摄影作品中获取的灵感,在离地150米的高空观察的人类常见活动空间,里面有很多新鲜的隐喻。

音乐会的重磅压轴曲目,是下半场上演的《寻找肖邦》。这是作曲家在世界各地巡演和旅行后获得的灵感。全球12座城市的当地摄影师,抓取了150多名素人听众倾听音乐时的面部表情,结合卡普钦斯基所演奏的肖邦作品《前奏曲Op. 28》,体现了音乐对全人类的共同影响力,也寄托了音乐家“用音乐消弭纷争”的美好愿望。

图片

当代音乐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能结合当代最新科技。《寻找肖邦》是音乐、表演和装置艺术的融合,这首曲目的前奏和尾声,都是由斯坦威钢琴自动演奏技术SPIRIO弹奏柴琼妍提前预录进去的内容,而暂时解放了双手的演奏家,则化身舞台剧演员,以另一种身份进入到音乐主题当中。

在观众的掌声中,柴琼妍开始带领全场观众寻找当下的“肖邦”——是舒曼的《肖邦》?是她受肖邦和声的影响而创作的歌曲?最终,肖邦的《夜曲》响起,点出“肖邦在你我身边,更在你我心间”的主题,将全场氛围推向又一轮高潮。

“这是一场沉浸式的钢琴演奏会,形式是融媒体而非简单的多媒体,表面主题是肖邦,但更深层次的,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柴琼妍说,“幸好,我的家乡上海有最棒的观众,他们能够迅速进入音乐家的世界,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