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正在不断创造“见证奇迹”的时刻,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前不久,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最新报告预测称,到2030年,AI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9.9万亿美元,推动2030年全球GDP增长3.5%。
在9月26日于广州举办的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峰会上,无论是著名经济学家,还是知名企业代表,AI潜在的颠覆性变革一如既往地备受讨论。如同互联网,AI技术亦有“双刃剑”特质,对于正在谋求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海量企业而言,如何更好地使用AI而避免适得其反?
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峰会在广州举行,图为多位机构、企业首席经济学家参与圆桌对话。活动主办方供图
大量企业尚未开启AI应用第一阶段
现阶段,全球经济已进入慢增长时代,如何展望下一个高增长期?在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兼产业研究院院长沈明高看来,这背后有两大突破点:一是解决全球地缘政治紧张所带来的逆全球化或去全球化问题,二是未来AI技术的广泛普及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通用技术,正在助力所有行业发展,但它真正影响GDP增长的效果还未显现。我认为,在未来几十年,AI应用会遍布各行各业,那时候可能全球经济会快速回到高增长时代。”沈明高说。
AI与不同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推动着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数字经济正成为以中美两国为代表的国家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在美国,AI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美股,主要由7家公司来拉动,都是AI相关企业。而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极大优势,如数字经济生产要素的数据资源优势明显。同时,我国大力鼓励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在三年前可能无法想象。
“中国汽车产业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谈到,我国花了20多年时间实现了从传统动力汽车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结构性调整,根据今年前8月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来看,全年新能源汽车占比预计达四成。同时,汽车智能化水平也在提升,今年上半年,搭载L2级(即辅助驾驶)技术的汽车占比已达到66.3%。
以广汽集团为例,2023年度其自主品牌产销量均创历史新高,自主品牌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提升至约58%。今年,广汽集团正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及节能汽车的占比,并推进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产品全面新能源化、智联化,优化产品矩阵。
相比广汽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沈明高发现,我国很多传统私企还尚未做好对AI等技术的研发投资,目前仍处于过渡期,“一些中小型企业必须要经历这个转型的阵痛,他们需要意识到‘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机会所在,必须抓住这个机会”。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中国区执行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全球资深合伙人吴淳进一步指出,企业对AI 的认知和拥抱过程可划分为阶段:第一阶段,往往是在IT、HR、法务、财务等通用部门进行试点,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升;第二阶段,AI应用开始普及到研发、生产、销售等核心部门,生产流程出现调整和升级;第三阶段,利用AI研发新产品、打造新模式新应用。“目前,大部分企业应用AI还处于第一阶段。”
究其原因,IBM大中华区董事长、总经理陈旭东结合每年对大量企业及其CEO的调研情况指出,我国有很多企业已意识到要开始使用AI,但实际应用情况并不乐观。“因为AI应用需要与企业深度结合,必须不断学习企业的东西,才能为企业服务。很多公司还未开启第一阶段。”
企业全面入局AI须内部重塑
AI从投入应用到产生经济效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发展周期。那么,对于广大企业而言,尚未入局AI的原因是什么?投入应用AI是否有一个恰当的“时间点”?
陈旭东指出,企业要部署投入AI 应用,得向AI输入源源不断的企业数据,这在很多企业里是做不到的。“实际上,很多企业都不知道自己的数据在哪儿,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与此同时,更大的障碍源于企业内部管理与对AI的认知。陈旭东接着说,很多企业会认为,依托AI技术提高生产力意味着要减少人力,然而大多数部门并不想自己被裁员,这就存在的认知障碍。而曾经尝试过投入AI应用的部分企业,也会因投入不够,达不到理想效果,而选择终止投入。“我个人感觉,大约仅10%的企业能深刻认识到AI的潜力,深入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多数企业还在观望或者做很小的尝试。”
应用AI究竟是否为了取代人?沈建光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指出,京东从最开始专注零售到如今涉猎多个行业,业务增长之下需要更多的人手,员工数量已不断增长至62万人,人工智能分拣机和配送机、无人驾驶物流车、数字客服等多种AI技术也在加强应用。“AI应用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产能和效率。我国把AI视为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帮我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他说。吴淳认为,“AI不可避免地会替代我们的一些重复工作和劳动力,这个时候对人来说,你将来不是跟AI去竞争,而是一个懂AI的人和一个不懂AI的人去竞争。”
从吴淳所说的阶段一的部署,到阶段二的重塑,再到阶段三的发明,企业该如何重新思考整体业务发展与AI应用的关系,让企业能够使用AI赋能发展,不断迈入第三阶段?
吴淳指出,在第一阶段,企业通用部门AI应用所带来的10%-20%生产力提升已显而易见。进入第二阶段,企业上下各个部门尤其是核心部门要投入使用AI,就要进一步深化对技术的认知,“此时还不是人机大战,而是先打通‘部门墙’,真正重塑业务部门的人员与流程,才会进入攻坚战。”她称。
BCG常用10%、20%、70%的概念来解释,10%是AI技术运用,20%是技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余下70%就是企业内部重塑。“现在AI大规模使用是在个人层面,在企业里要拥抱它,整个重塑过程起码要三五年,更多的是十年以上。”吴淳说。
要想让整个企业都能拥抱AI,关键决策在于公司董事会。“全球的CEO都会面临董事会的同一个问题:你怎能利用AI来提高生产力,推进业务增长?”陈旭东说,先要降本增效,再谈业务增长,这也是AI应用生效的顺序。在完全拥抱AI之前,试点依旧是企业的首选,依托AI进行个性化服务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金融科技B端改革仍需大力探索
“当前的AI时代,做硬件、大模型、数据中心的企业,可能是第一批吃到红利的群体。随着这场技术革命进入第二个阶段,会有更多的传统企业要去开发AI相关应用,利用AI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就会出现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称。这一观点与沈明高等多位嘉宾不谋而合,“未来更多的私企抓住AI的发展机遇,不断丰富我国AI技术应用场景,就能够帮助催生更多的技术创新。”
现阶段,一二三产业正在不同程度地融入AI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邢自强指出,今天,AI已经被应用到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甚至像金融企业之中,这种传统企业转型就是AI进入第二阶段的体现。
确实,以金融业为代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例如,数字货币的应用正在重塑传统银行业务,不仅有效提到了金融服务效率,也在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AI科技在金融业、银行业的应用,无疑产生了一个巨大体量,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有人口红利,在C端的发力比较超前,但在B端的发力还有很多机会去探索。”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中国区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周宁人表示。
她指出,例如,金融行业对中小企业经营业务、金融市场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对公业务等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探索空间,银行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也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用好大数据、AI等技术来更好地做好经营管理、风险控制、财务预算等等。
“金融机构对AI这些新科技的应用相对会慢一点,尤其是银行,因为它是一个管理风险行业,对风险把控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涉及决策类部分,现在没办法马上应用AI技术。”花旗银行中国总裁、花旗银行(中国)行长陆烜解释道,AI技术对于银行业务的赋能,一是在有效解决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二是对信息的传递和经验的传承,这十分关键,也非常困难。“信息快速传递,使得银行内部资源能否同步到同一层面,对银行生产力带来很大飞跃,当中就涉及可以利用AI做大量的内部信息、文件的检索和分享。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于数据的风险评级,因为无法让所有人能够瞬时检索到所有数据,对于其中的风险掌握和控制就是接下来要更多探索的地方。”
周宁人也进一步指出,要实现从C端到B端的巨大飞跃,在金融业也有很多的探索,但目前还未达到一个转折点。“这需要更多的机构参与,同时需要完善底层大模型等基础设施,包括政府一起把生成式AI再往前突破一步。”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