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积累“复活”西域传奇,邱华栋武汉畅谈《空城纪》

图片

龟兹、尼雅、楼兰、敦煌,这一串西域古城的名字都透着无限的诗意和绚烂的想象。9月28日下午,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带着新作《空城纪》在武汉中心书城与读者见面,和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协主席、武汉市文联主席李修文共同分享创作经历和心得。

图片

读者拍下分享会现场精彩瞬间。   武汉中心书城供图 张翔 摄

“空城不空”,30年积累“复活”西域传奇 

《空城纪》是邱华栋耗尽6年时间写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分为龟兹双阕、高昌三书、尼雅四锦、楼兰五叠、于阗六部、敦煌七窟共六章,让六座西域古城在故事中从一座座废墟还原成宫殿城池,一个个人物从魏晋汉唐史书,从壁画雕塑中走了下来,他们的生命被瞬间照亮。

邱华栋说,自己在天山脚下出生,新疆有着众多的古城遗址,那些废墟中的断壁残垣与荒芜景象,引发了他不绝如缕的文学想象。“湖北省的面积是18万多平方公里,整个西域可能有20个湖北那么大。西域在汉唐期间跟内地中原的文化交流关系是什么样的?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多年来,邱华栋寻访了众多古城遗迹,查阅了大量关于西域历史人文的典籍,“什么样的人在这里生活,什么样的马从这里经过?久而久之,我就用我的想象开始在空城之上建立新城,在废墟之上恢复一座有着人声、市声、马声、鸟声的城市,这是通过作家的想象力建构的,所以‘空城不空’。”

图片

作家李修文在《空城纪》分享会现场。    武汉中心书城供图 张翔 摄

在邱华栋看来,《空城纪》的“纪”同于司马迁写《史记》的“纪传体”:“它不仅是时间的概念,还蕴含着时间背景下的空间概念,写的是汉唐千年西域历史上的这些空城,通过文学的想象,真实的人物和虚构的人物交织在一起的文学传奇。”

邱华栋透露,他在创作时听了非常多的西域音乐,有新疆传统的木卡姆,也有当代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青年歌手的作品,还有青海的花儿,甚至还搜寻了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音乐,“听着那些音乐,我觉得‘丝绸之路’活起来了。”

图片

作家邱华栋在《空城纪》分享会现场。  武汉中心书城供图 张翔 摄

上下求索,创作要像“跳水”不能“走老路”

邱华栋大学时代在武汉大学求学,读博期间每周乘火车往返于北京和武汉之间,自称“半个武汉人”。“武汉在我的生命中太重要了,对我来讲武汉意味着青春、成长,是文学的成长也是生命的成长,所以武汉的作家都亲如兄弟姐妹,是特别好的朋友。一来到武汉就会感受到独特的气场,大家一起交流的氛围也极好,不愧是大武汉!”

因此,他与李修文的对谈也充满着“惺惺相惜”的味道。《空城纪》全书由短篇构成中篇,再由六个中篇结构成长篇,早先以连载形式独立成章,合在一起后却又形成了结构精密的长篇,这样的结构被李修文评价为“装置感极强”,让人想起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叙事:“最初零零星星地看他的专栏,是作为中短篇去看的,没有想到当它们集中在一起,迸发出了巨大的气势。”

图片

读者拍下分享会现场精彩瞬间。   武汉中心书城供图 张翔 摄

邱华栋透露,这个结构的巧思源自新疆同学寄来的“石榴”:“石榴切开里面有六个籽房,每个籽房里又有无数石榴籽紧紧抱团。”作为一个写作者,他不愿意“走老路”,而是希望能不断地提高写作难度,带给读者更多的东西,“就像跳水运动员一样,每一跳都有更高的难度”。《空城纪》中出现的汉佉二体钱、岩画、霓裳羽衣舞,细节都经过了大量的考据。

“跳水”之难,李修文也感同身受:“写作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孤绝的坚持,有的时候一个字和一个字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内心的惊涛骇浪不足为外人道也。”他评价,邱华栋多年上下求索,不仅将自己的生命经验融入资料中,更面向今天的时代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和写作方式,才呈现了“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活生生的西域”。(王娟)

【编辑:姚昊】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