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投机取巧,为何兵败时麾下数百人,为他宁死不降?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了曹魏大权后,曹魏先后爆发了三次叛乱,讨伐司马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

首先,是王凌发起的叛乱,即淮南第一叛。

王凌是东汉司徒王允的侄子,就是计除董卓的那位。虽然王凌被司马懿升为太尉,但王凌不满司马懿诛杀大将军曹爽专权,同时,他觉得皇帝曹芳昏庸软弱,受制于人,于是,联合其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想迎立楚王曹彪为皇帝,另起炉灶。

图片

因为令狐愚突然病死,加之王凌轻信继任兖州刺史黄华,密谋泄露,司马懿提前获知消息,突然发兵,剿灭了王凌叛乱。

其次,是毌丘俭和文钦发起的叛乱,即淮南第二叛。

毌丘俭和征西将军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关系很好,他们是好朋友,因为司马师诛杀了夏侯玄和李丰,毌丘俭联合文钦,起兵讨伐司马师。

起兵后,毌丘俭和文钦给时任镇南将军的诸葛诞写了一封信,联合他一同起兵,但诸葛诞斩杀了毌丘俭的使者,并将消息公开,使得毌丘俭和文钦的军事行动特别被动,终被司马师剿灭。

《三国志 诸葛诞传》记载:后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

诸葛诞和夏侯玄以及曹爽的亲信邓飏等人关系很好,看到他们和王凌、毌丘俭等人一个个都被诛杀,诸葛诞心中开始恐惧不安,因为,司马氏的屠刀,下一个,就有可能砍到他的头上。

于是,诸葛诞开始蓄养数千死士,以防不测。

图片

果然,怕什么来什么,很快,朝廷征召诸葛诞为司空,入朝任职业,在这之前,诸葛诞已经升为征东大将军,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大员,现在升任司空,明升暗降,这分明是要夺他的兵权,将其困在京城,随时都有可能被杀。

诸葛诞真是精于算计,他预感到大祸临头,对自己不利了,这才起兵叛乱,讨伐司马氏。

《三国志 诸葛诞传》记载:二年五月,徵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

诸葛诞发起的叛乱,即淮南三叛的第三叛。

可以说,诸葛诞并不是忠于曹魏,只是,他自己面临被杀的危险了,才决定起兵反抗司马氏。死到临头,才决定反抗,这是只为自己。

诸葛诞自私自利,并不是像中书令李丰等人那样,李丰是想除掉司马师,让夏侯玄代替司马师当大将军,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曹魏政权。

所以,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

图片

如果诸葛诞真正忠于曹魏,在毌丘俭和文钦起兵讨伐司马氏的时候,就应该一起讨伐司马氏了,而诸葛诞不但不讨伐司马氏,反而将毌丘俭和文钦派去的使者杀了,并公之于众,这就证明了他的立场。

诸葛诞向着司马氏,就是不忠于曹魏,非此即彼,只有这两个立场,而最终,他向着司马氏,也没有好下场,还是被司马氏灭掉了。

司马昭为了剿灭诸葛诞,出动了二十六万大军,诸葛诞最终兵败,在逃跑的路上,被大将军司马胡奋的士兵斩杀,然后被灭三族。

《三国志 诸葛诞传》记载: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

诸葛诞败亡后,其麾下数百人在寿春被俘,这些人坚决不降,说:“为诸葛公死,不恨。”

行刑的时候,这些被俘的人被排成一列,每斩一人都招降下一人,但始终无人投降,最后全部被杀。

《三国志 诸葛诞传》记载: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

图片

诸葛诞自私自利,并不是对曹魏忠心,为什么手下这么多人,还忠于诸葛诞呢?

这是因为,诸葛诞当初招募蓄养死士的时候,对这些人很好,厚待了他们。

《三国志 诸葛诞传》记载: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从厚养两个字,就可以看出,诸葛诞为了收买这些人的人心,花了很大的代价,付出了很多,所以,这些人才效忠他,宁死不降。

真正的原因,是诸葛诞是他们的主子,而并不是因为诸葛诞反抗司马氏,是效忠曹魏,和这没一点关系。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