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是一场年轻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图片

供稿:团重庆市委


打卡博物馆、爱上文物“显眼包”
晒一张文创照片
看一场民族舞剧
学习了解非遗文化
……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时髦追求”

图片
游客打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图片
年轻人爱上文物“显眼包”

图片
大足石刻首套盲盒

图片

图片


这无一不体现了新时代青年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
文化自觉内在情感的行为外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承担起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年轻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

常演常新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1979年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在中国西北诞生
编创者们从敦煌莫高窟的
壁画和彩塑中寻找灵感
将千年前的文化瑰宝
编排成动人心弦的舞台作品
如今
舞台上的“英娘”已经传承到第二十七位
最年轻的扮演者只有24岁

图片

2023年春节假期
国家大剧院5场演出
1.1万余张票全部售出
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舞剧的演出吸引了
大批年轻人前来观看

有网民评论:
“观天宫之舞,看敦煌壁画
场面太壮观
打造了绝美的视觉盛宴!
中国真不愧是积攒了
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大国
心底自豪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红楼梦》舞剧广受年轻人欢迎 


近年来
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
在年轻人中广受欢迎
截至2024年8月长沙场演出结束
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巡演
32座城市、250余场演出
创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观剧热度

图片

民族舞剧《红楼梦》植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
运用古典符号和现代审美
对《红楼梦》这部传世经典
进行解构、整合和再创作
向观众深度剖析年轻一代对
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解读
进而更深层次从各个方面
探索中国之美、古典之美

“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做好一名文化传播者


还记得2022年春晚上
火爆全网的舞蹈《只此青绿》吗?
自首次“展卷”以来
该剧已在线下演出近600场
每场演出都是“一票难求”

图片
舞剧《只此青绿》剧照

“90后”主演孟庆旸
在台下日复一日地苦练“青绿腰”等
高难度舞蹈动作
只为在台上呈现举手投足间的悠长意蕴

图片

孟庆旸演绎青绿腰

“《只此青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一次回眸与致敬
在舞台上
我能感觉到和观众的默契与共鸣
这是传统文化的力量
也是观众给予我的力量”
孟庆旸说
她希望
未来能够继续做好一名文化传播者
创作出更多高质量传统文化作品
以舞蹈的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属于年轻人的盛会!“中国华服周”系列活动让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闪耀东方


今年4月11日至14日
共青团中央在上海举办2024年
“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
来自全国各地的华服“粉丝”
观舞动华服、赏诗词歌赋、品琴棋书画
共襄华服盛典、共话青春使命
2024年“中国华服周”系列活动
线上通过中央媒体、地方媒体、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
进行全方位报道
传播覆盖超1亿人次
线下共吸引了30多万中外青年参加


“中国华服周”系列活动以
传统服饰、传统礼仪
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通过华服韵典、国风市集
中华文化展演、华服巡游
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座谈会
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青年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厚植家国情怀
自2018年起
已成功在西安、开封、武汉、
南京、澳门、北京、上海等地
举办8场“中国华服”系列活动
活动品牌现已成为横跨
“华服圈”和“国风音乐圈”的超级IP
全网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82亿次

图片

如今
年轻人“穿华服出游”已经成为时下潮流
更多有文化、有自信、
有理想、有热情的爱国年轻人
通过学习、研究、实践等方式
投身于传统服装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图片
2024年2月13日,河南省洛阳市洛邑古城

还有他们,不管是
在外国街头用古筝弹奏《护花使者》的
“95后”旅法留学生

图片


还是让“考古盲盒”
受到“现象级”追捧的
90后设计者

图片

回到家乡学习扎染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90后村主任

图片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用行动展示着文化自信
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用守护、传承、创新
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
也是当代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力量来源

75年来
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不断满足人民
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
精神文化需求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图片
2024年7月14日,乌兰牧骑队员在内蒙古第34届草原那达慕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75年来
我国着力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薪火相传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与古为新
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扬帆出海
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
远眺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与景山(2024年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
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滋养着中华民族心灵家园
牺牲、奋斗、创造
从革命年代“取义成仁今日事”
到改革岁月“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再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新中国的英雄模范以实际行动
诠释和光大中华民族品格风范

75年来
我们党始终注重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
一手抓精神文明
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立志气、强骨气、筑底气

图片
位于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2021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
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巍然耸立
沿着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之路踔厉前行
新时代中国饱蘸历史笔墨
挥写中华文化新篇章
新时代中国青年也必将跟随国家前进的脚步
把青春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
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肩负起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图片
来源:重庆共青团综合整理自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江苏大剧院、重庆共青团此前报道等
编  辑丨罗 雯、黄妍雯、黄腾飞

责  编丨孙小千

审  核丨牛晓乐

值班编委丨武建斌

亮“在看”,为年轻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