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村书记跑项目,主要盯村里出来的大人物,“没有院士教授也行”

图片

争资跑项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争取政府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项目实施。通过争资跑项,可以获得上级必要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近几年中西部地区多个乡镇村庄调研时,笔者发现,争资跑项已经越发下移到村庄层面了。除了亮点村和政策上照顾的贫困村,绝大多数中西部一般村的村书记要是自己不天天想着跑项目,“项目就永远到不了村里,要没有项目,村里就是一动不动的”。

一、为什么给村民修一条上山路,镇里敢爽约两次?

在中部某村调研时,当地政府要修一条产业路,这涉及到占地问题,因为征收价格很低,村民的积极性都不高。这条产业路是县里的规划项目,镇里负责落实推进,当地村民和书记就跟镇里做工作,说村里其实也有修路的需求,是一条通向山里约80米的路,只要答应给村里一条修上山路的项目,村里就组织村民调地答应产业路的征地修建。当时镇里答应了这件事,之后产业路修好了,镇里却迟迟没有给村里上山路的项目,村书记去问,镇里就大有推脱赖账的意思。就这样赖了几年,上面又要修路过这个村,村书记和村民组织起来就又提出了修上山路才同意的条件,乡镇政府又答应了。但最后的结果是,乡镇又爽约了,路修好后几年都没有给上山路的项目,这些村民对政府和村书记的意见都非常大了,认为其言而无信。

要修上山路的村是这个乡镇的一个普通村,除了靠近乡镇中心外,并无其他优势。当地乡镇敢和村民爽约两次,一方面是乡镇政府只负责项目的具体落实,比如说和村里谈条件说征收,并没有能决定这个项目安排与实施的权利。在村民视角里觉得很简单,反正政府要修路,给我们多修一条80米的路就可以了,但关于修路项目的安排在县里都已经定好了,乡镇没有办法在这个项目上做变更。另一方面,本地也是革命老区,老百姓对党和国家有很强的信任,而且当地村庄是原子化的,村里宗族的势力比较弱,所以就算两次都没有给村民把路修好,但和村民说出政府资金项目上的困难,老百姓也能体谅政府的不容易,不会和政府缠闹。

该事件也确实如当地政府预期,最后不了了之了。但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来,随着当前经济下行,中部基层确实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一般普通村的政府项目是极其难给到的。现实困难的因素下,村书记们唯有想着法儿地去争资跑项,因为走当地政府项目申请的路,是真的困难。

二、项目只会给亮点村和贫困村,其他村书记得要拍着胸脯跟领导抢

尽管困难,但镇里每年其实也是有项目的。只是项目太少,想要的村太多,最后只能给亮点村和政策上要照顾的扶贫村。这样给项目的逻辑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考核。一个乡镇必须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发展亮点村,这样每次上级领导来,“抽签”抽出来视察的村有着落。而政策照顾的扶贫村也必须给项目,这是精准扶贫政策项目帮扶需要明确落实与检查的内容。将项目这样一分,一个乡镇二十多个村,绝大多数普通村就没有什么项目了,这些村的书记们看着贫困村越来越好或许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但都不喜欢亮点村的书记。

被乡镇因项目爽约两次的普通村还不是最惨的,该镇还有一个村进村路有一座危桥,在老书记手里好几年写了五个修桥报告的申请项目,但最终都是石沉大海。“好好先生”的老书记也因为修桥这件事没有再获得村民的竞选支持,该村后来选了个书记,按村民话说是“脑子好的”、“能做成事的”,他上任后就是等着一次危桥上发生了小事故,人在桥上滑了下去,但没事,他则马上借着这件事拍照写报告。虽然乡镇还是困难,但事关人民安全,乡镇书记还是想办法把报告递了上去,找了县公路局,最后硬是给统筹了80万修桥。从修桥事件也越来越能看出来,随着项目正常审批获得的困难,中西部村干部的选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能够想法子、有资源的能人与富人越发受到青睐。相应的,在任村书记们也会感到压力,要是自己不能给村庄争取来项目或资源,自己也会被村民指着说不干事。

还有一个村的中年村书记,因为村子极为普通,一没产业,二没区位,除了国家的乡村建设通水电路网外,再也没什么项目。在一次乡镇党委书记召集全村书记开年恳谈会上,乡镇党委书记带大家参观全镇唯一一个亮点村的建设,大家看着亮点村光鲜整洁,绿植悠然,心里都很不平。乡镇党委书记让大家跟着学习,这个普通村中年村书记马上跳了出来,当着全镇村书记的面倒苦水、拍胸脯,争取一个时下正在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乡镇党委书记一时尴尬,当着大家的面也只能笑着应允,“你先动手再伸手”。这个中年村书记得到了“支持”,回去就挑了村里环境最差的一个组上马项目,他的意思是,“好不容易搞来这五万块,自然要做全村最难的,一是让老百姓看到解决问题的态度,二是下次可能就要不来项目了”。

图片

三、“抢不来项目只能盯着村里那几个有本事的人”

虽然镇里主要的项目都给了亮点村和贫困村,但其实亮点村与贫困村的书记也很委屈,镇里几乎所有的项目都不是“活钱”,拿项目的同时要做大量工作。这些项目工作就代表着全镇的脸面,有时候钱不够还必须要把工作做好,因为领导信任你。按照亮点村书记的说法,“忙就算了,还是穷忙”。贫困村书记也是一样,很多产业扶贫的种植项目,最后都是亏本的。“项目过后,空剩大棚”,以至于后面很多的农业项目进村,村里都不要。

这也是村书记们想要争资跑项的原因,尤其是那种村里乡贤捐赠的项目,一是能看到活钱,二是能够用在村里想建设的地方,三是监督监管方面不用卡得那么死,四是搞点建设也能让村民参与一下赚点外快。对村书记们来说,拿项目的钱堆肥自己是极小概率事件,村财政管逻辑下,每一笔项目资金都必须进乡镇账户,然后按申请发放,监管极严格,从行为流程上杜绝了村里账目的问题。所以村书记们想着法儿的跑项目,核心一点还是为了给村里解决点火烧眉毛的问题。而且做项目最后一定要验收的,一动起来就要一直动,围绕项目成效的打款监督也更加严格了。很多村书记想着,累死累活也是为了村里,不然大可以躺平起来不跑项目,不去当这个利益空间相对较小的中西部村书记。

村书记们跑项目的方式主要就是盯着全村那几个有本事的人,每次他们回村,村书记是一定要鞍前马后伺候到位,然后找个空给其大诉一下村里的难处。据某个村书记的原话,村里哪个组有个教授,哪个组有个老总,哪个组有个局长,他都记得门清。而且真有资源的村也真不会缺项目,该镇曾有一个村关系一直通到省里,且确实村里有困难,就专门让其批了个项目,而且项目上还必须写明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某某组什么建设项目,说是不写清楚地点,项目资金就有可能被县里或镇里统筹掉。还有一个村,这些年出了一个院士,而也是自其当院士之后,该村想要的修路的项目才给到的。所以很多普通村村书记就越发要盯着村里那几个大人物,动不动问候一下,话里话外都指望着,“教授们能当院士,从政的能往财政局、发改委去靠,或者尽可能为多一些的人民服务,尤其是要为自己的家乡服务”。

四、“项目申请”与“跑项目”

与中西部乡村主要通过“跑项目”的方法不同,东部沿海地区的很多乡村按照项目申请是可以真正申到项目,解决需求的。这种项目申请的模式其实更加制度化与合理化,上级政府往往是根据乡村具体需求的迫切程度安排项目,这也源于东部地区相对优渥的财政条件与市场资源。区别于项目申请,中西部乡村因资源贫瘠,但在一样“监督出成果,绩效卷晋升”的官僚体系下又必须要产出治理亮点,全县全镇堆砌亮点区域的现象就因此产生。中西部地区有限的资源下,上级对下级工作的监督是更加加深的,下级乡村必须要给予上级政府足够的展示力,展示自己能合理使用有效资源并产出治理成果,而这也是亮点村与政府堆砌行为互相成为的原因。如果说中西部亮点村用自己十多年的工作成果保障了上级给予项目并能产出成果的信任,中西部普通村则没有办法展现这样的工作信任,那么只能通过争资跑项背后的“人情信任”提供保障。而也正是因为有争资跑项后面的人情关系背书或“关系交换”,中西部普通乡村才打通了能够真正完成项目与产生治理效益的上级信任。

区域差异是客观的,中西部乡村“争资跑项”的下移也具有其合理性。并不是说让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一样走制度化、行政化的道路,毕竟在中西部当下要是光靠项目申请,可能只能等哪天走运了。而且近几十年来东西中国的差异下,市场与资源要素的流动具有不可逆性。对此,我们既要重视资源禀赋的差异,也要破局区域差异下治理体制与机制的变化。当然一味地争抢项目也是需要审慎的,笔者曾见过某村庄先“跑”到道路硬化的项目,后面再“跑”到要把道路剖开装管道的项目,这样没有规划性的项目浪费需要严格杜绝。对此,中西部乡村需要更进一步加强监督,加强规划,大力推进“共同缔造”及“美丽屋场”建设中“酬公酬劳”、“共同建设”的理念,争取能够以项目资源为撬动,更多实现基层群众的动员参与和治理共促,进而发挥基层项目与乡村治理的最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