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民宿”新模式推广!“小白”生意红火,于都民宿业蓬勃发展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长征途中写下的诗句。北京日报记者在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的东门渡口望见,洒满金辉的贡江水与对岸拔地而起的城市楼宇相映成景。当地的民宿业就在这一派繁华景象中蓬勃发展。

图片
长征渡口。林靖 摄

于都,千年人文之乡,有“民间手艺之乡”的美誉。西汉高祖六年置县,迄今已有2220多年历史,是赣南最早建县的三县之一。1934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年,于都总人口仅30万人,先后参加红军的就有6.8万余人,有10万人支前参战;为革命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达1635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达1.1万余人。

如今,于都已成为江西赣州唯一超百万人口大县。红军走过的红土地更加肥沃,红军用鲜血和汗水浇灌过的树木更加苍翠。于都县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小镇游”让民宿业蓬勃发展。

图片
潭头村。林靖 摄

走进被誉为富硒小镇的潭头村,记者眼前一幢幢小楼白墙青瓦,绿树成荫,木桥亭台之下,流水淙淙,村庄整洁而美丽。近年来,到潭头村旅游的客人暴增,于都县公安局顺势而为,创新推出“党建+民宿”管理模式,探索出“四个一”机制,即一个基层自治组织推动行业自治、一套章程制度规范实行、一个旅客接待中心集中登记入住、一支巡逻巡查队伍监督检查,助推民宿业稳步、规范发展。新模式首先在潭头社区民宿集聚区试行。

图片
潭头村“大舅家”民宿。林靖 摄

当时就是一个小白,哪懂开民宿?潭头村“大舅家”民宿老板刘小强是最早一批开办民宿的,他告诉记者,自己原先是做财务工作的,工资较低,他转行做了民宿。当地大力支持民宿业发展,这五年来他做得挺顺畅,现在生意红火,多亏了村委和民警。

图片
潭头村“大舅家”民宿老板刘小强。林靖 摄

几年前,于都县民宿业刚起步,村民创业经验不足,日均客流量不断上涨,民宿业管理却是摸着石头过河,民宿经营户心里没底。作为红土地上的警队,于都县公安局以潭头村为试点,由党员民警指导,将潭头村党支部打造成为民宿协会型党支部,引导从事民宿服务行业及相关产业的个人和单位自愿联合成立民宿自治小组,明确潭头村党支部是自治小组的执行机构,助力乡村振兴中民宿业发展。

在潭头村两委的推动下,总共投资300多万元,新建民宿孜合院1家、通过改造、翻新村民自有住宅民宿6家,共57间客房,可容纳126人入住,将潭头社区打造成为以民宿服务为主,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民宿集聚区示范样板。

图片
潭头村“孙观发家”民宿。林靖 摄

记者走访“孙观发家”民宿时,孙观发老人激动地说,加入民宿业自治小组后,他家空房用来做民宿,“零投入零风险,不懂电脑也能办民宿。”

县公安局联合村党支部,指导民宿自治小组建立了民宿业统一管理规章制度,并实行一个游客接待中心、统一明码标价的经营模式。游客可以在游客中心系统上登记,也可通过App扫码登记,解决了一些民宿业主文化水平不高、不懂电脑,不会登记、上传旅客身份信息的问题。2024年以来,全县民宿业登记上传旅客2860人次,经营收入达22万余元。

此外,县公安局定期在民宿自治小组会议上,召开警民恳谈会,加强对民宿业主和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及时了解民宿业发展的需求和问题,积极改进管理办法,助推民宿业良性发展。

图片
党建引领。林靖 摄

梓山派出所还联合民宿自治小组、乡村党员干部、“五老”人员、消防站等组建复合型巡逻巡查队,定期在民宿集聚区内开展旅游服务质量、环境卫生、安全防范巡查。2024年以来开展检查40余次,发现问题25处,整改到位25处,服务群众130人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起,预防和减少了安全事故,维护了民宿业片区正常的社会秩序。

“今年以来,一起涉民宿业的案事件都没发生,现在村里头安全得很。”正走村串户的梓山派出所副所长陈久长对记者说。

目前,于都县公安局已将该民宿管理机制推广至全县各乡镇。全县21家民宿,房间数132个,床位数226个,2024年以来接待旅客数量4000余人次,带动就业人数45人,经营收入40余万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林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