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开出的这朵“黎花”,让山里人吃上“旅游饭”!

编者按


什么人,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什么事,值得几代人为之奉献一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海南人民砥砺前行、扬帆奋进,推动海南实现从边陲岛屿到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性跨越。追梦路上,为之拼搏的每一个人、接力奋斗的每一件事,都值得被尊敬和铭记。

今天

海南日报继续推出

“见证海南巨变 祝福伟大祖国丨

三代人 一件事”系列报道

从个体切入

呈现时代发展的沧桑巨变

展现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加快建设

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生动实践


本期聚焦

昌江王下乡“黎花里”文旅项目

让山里人吃上“旅游饭”的故事

👇👇👇

图片

2024年9月30日《海南日报》A04版版面图


昌江王下乡“黎花里”文旅项目让山里人吃上“旅游饭”
山外的风吹进了山里

太阳开始下山了,张海淋上山去摘木瓜花。


9月末的傍晚,山里微凉。


张海淋家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三派村。她在村里开了家农家乐。客人预订当晚的菜品时,就点了木瓜花这个菜。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三派村村民张海淋在村里开办的农家乐。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同样是“吃山”,张海淋和她的祖辈“吃法”不一样了。


她的祖父,拿的是猎枪;他的父亲,扛的是锄头;而她,抄起了一把锅铲,吃上了“旅游饭”。


11年前嫁来三派村后,张海淋一直是家庭主妇。随着王下乡“黎花里”文旅项目兴起,来村里的游客多了起来。嗅到商机,张海淋与丈夫韩小山于2023年10月开办了大山民宿、大山农家乐。


穿过一块木薯地,经过她自家的槟榔园,再蹚过一条小河,张海淋便到了木瓜地。这些木瓜不是她家的,是邻居的。两家早说好了,她花钱买。


张海淋拿出剪刀,左手抓住木瓜花,右手熟练地剪起来。


自从开了农家乐,张海淋经常上山采摘瓜菜,木瓜花、芭蕉蕾、竹笋,都是现成的山货。“清炒木瓜花、清炒竹笋、五指毛桃鸡煲汤、农家腊肉、香炸小河鱼等,是我们店的招牌菜。”张海淋说。


山还是那座山,但获取生活、生产资料的方式变了。张海淋说,她父亲小时候还跟她祖父一起上山打过猎呢。上世纪50年代,她祖父以打猎为生,哪山动物多就往哪山跑。当然,这种方式无法延续,后来猎枪被统一收缴了。


如今,她也上山,但她是在山上摘菜,在河里捞鱼,而鸡和猪是自家喂养的。农家乐食材用量大时,则向村民收购。


山的味道还是浓浓的,却悄然实现了绿色转型。


从山上回到家,张海淋拿起锅铲,就开始炒菜。从村里请来的一位帮工也一起忙碌着。这一天,来了4桌客人,坐满了她的农家乐。


图片

近日,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三派村,张海淋为客人准备饭菜。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元才 摄


韩小山也在忙着配菜、剁肉、熬鸡汤。他本来计划晚上上山割胶的,但这一天客人多,把他“困”在厨房了。


韩小山说,他们的父辈肩扛锄头,上山开荒,种植木薯、地瓜、玉米,还种一些槟榔、橡胶,但由于山路不通,农产品很难卖出去。那个年代,人均三分地的村民们平日吃的是番薯玉米,大米都很少吃得上。


大变化发生在几年前。2018年,王下乡获评我省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昌江把整个王下乡作为“黎花里”文旅项目来打造,引进企业投资文旅项目。2022年9月,总投资1.5亿元的山海互通旅游公路全线贯通,让王下乡便捷地连通了“外面的世界”。


走在三派村,能感受到山外的风吹进了山里。村民家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牌,有二队民宿、黎花里民宿、黎花一里农家乐等,在夜晚中成了亮眼的“路牌”。


晚上9时许,食客陆续散去。张海淋来不及吃晚饭,便从厨房“移师”到民宿客房。这是一间三层小楼,她拿出4间房办起了民宿。


冲洗卫生间、铺床、拖地、配备牙刷牙膏,张海淋连轴转。“比起父辈,我们的生活好多了。”虽然忙累,但张海淋感到很有干劲。随着生意的兴旺,她的丈夫也辞去了在村委会的工作,和她一起专心打理“家族产业”。


张海淋只知道日子在日渐红火,不知道的是,这几年来,只有3000多人口的王下乡,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连续大幅增长——2023年是2022年的四五倍;今年到目前为止,上述两项指标分别是51万人次和2700万元,同比实现翻倍。


大山民宿的客房都住满了。“没想到,坐在家里就有客人‘送钱’来。”张海淋感叹,和祖辈比起来,锅铲比猎枪好拿!她说,“旅游饭”更香,也更绿色环保。


第二天凌晨5时,张海淋起床,为客人准备早餐,又开始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