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监总局吹风巨灾保险 台风“摩羯”已赔预赔24亿元

图片

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司司长尹江鳌就巨灾保险回答了记者提问。

尹江鳌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巨灾保险是应对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一个重要工具。大家知道,2022年“伊恩”飓风和2011年日本“311”地震灾害中,保险业分别赔付了约600亿美元和350亿美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这次的《若干意见》专门对巨灾保险提出了新要求,金融监管总局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相关工作,前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动建立健全国家巨灾保险保障体系,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更好地服务防灾减灾救灾。具体来说:

第一个是健全机制。今年初,我们联合财政部专门出台了巨灾保险制度的文件,这个文件主要有两个优化:一是范围扩大了,将地震、台风等各类常见的自然灾害都纳入保障范围。二是水平提高了,最低保额翻一番,城镇住宅提升到10万元,最高可保100万元,要更高还可以保商业保险。下一步,我们将分三个层次逐步形成“保基础保民生、高普惠广覆盖”的中国特色巨灾保险制度。在基础层,主要是由政策性保险提供基本保障;在扩展层,将巨灾伤亡保险等纳入保障范围;在补充层,由商业保险提供保障。

第二个是探索试点。前期,广东省试点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三年保费8.6亿元,赔了19.3亿元,赔付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今年初,河北省试点也取得了进展,这个试点既保居民财产,也保居民人伤,全覆盖各类自然灾害,为全省2635万户7400多万群众提供风险保障。

第三个是应对灾害。今年9月份的“摩羯”超强台风登陆海南文昌和广东徐闻,这也是数十年来登陆我国最强的秋台风,造成的损失比较大。保险业克服通讯、电力、供水受损等困难,主动作为,首次出台了行业台风灾害的理赔指引,做到尽赔快赔预赔。截至9月26日,接报案9.8万件,已赔和预赔24亿元,较好地支持了风险减量和灾后重建。

近年来,巨灾和极端天气对全球经济发展的破坏力有所上升。据慕尼黑再保险报告,2024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为1200亿美元,较上一年损失(1400亿美元)有所下降。然而,由于2023年发生在土耳其和叙利亚的强地震造成了巨额损失的影响。从长期比较来看,2024上半年的损失明显超过了过去十年及三十年的平均水平。较上年同期相比,保险损失为600亿美元,略有上涨,并远高于过去十年和过去三十年的平均水平。

图片

为什么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呢?

据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最近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使得极端林火天气呈现频发、广发、强发的趋势,极端大火又对生态系统产生新的破坏性,林火碳排放放大了地表气候反馈,并形成了“极端大火频发-气候变暖-更多极端大火”的恶性循环。

研究结果显示,在北半球中高纬40度以上的北方温带和寒带森林中,极端大火对夏季地表升温的放大效应可以持续数十年之久。极端大火导致的地表升温会影响火后森林能否顺利更新及其树种组成,并强化冻土层的退化,加速冻土有机碳的释放。这些过程意味着极端大火很可能加剧全球变暖,反过来导致更多的极端大火,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以上研究,从一个特定视角解释了为何全球自然灾害会呈现越来越频发的趋势。

就在不久前,2024年13号台风“贝碧嘉”在上海登陆,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台风过后,道路被倒塌的树木和牌匾占据,交通完全中断,电力线路受损,导致大面积停电,通讯设施也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很多民房、商铺的屋顶被掀翻,墙壁倒塌,家具等生活用品被毁。台风“贝碧嘉”也对农业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农作物被毁,养殖的海产品逃逸或死亡,给农民和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仅就上海地区,截至9月24日15时,就接到台风“贝碧嘉”“普拉桑”报案共5.87万件,预估赔款12.25亿元。彭博行业研究估计,台风贝碧嘉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达到100亿元人民币。保险理赔方面,台风“贝碧嘉”的理赔金额或许与台风“摩羯”理赔金额相当(24亿元)。

图片

图 保险公司在台风灾害现场查勘

今年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第六点提到:丰富巨灾保险保障形式。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巨灾保险保障机制。拓展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综合巨灾保险试点。研发运用巨灾风险模型。研究探索巨灾债券。合理运用再保险分散风险。发展气候保险。健全保险应急服务机制,改进风险减量服务,支持防灾减灾救灾。

此前,大部分保险将巨灾划为除外责任,拓展巨灾保险保障范围,就是将巨灾——地震、台风、海啸、暴雨、洪水和雷击(雷击仅针对人身伤亡)等自然灾害及其引起的突发性滑坡、泥石流、水库溃坝、漏电和化工装置爆炸、泄漏等次生灾害列为保障范围,并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目前,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已率先研发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洪涝、台风和地震3个主要巨灾风险模型,服务国内保险损失计算、定价和债券设计,性能全面超越国际同类产品,打破了对RMS、AIR等传统主流模型的依赖。但是,研发适合中国灾害发生规律、保护中国灾害数据安全的巨灾风险模型依然任重道远,在模型服务广度、预测精度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据应急管理部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238.1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31.6亿元,是2023 年同期的近三倍左右(382.3亿元)。而9月初台风“摩羯”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预估总计超过780亿元人民币。
据世界银行报告,1989年至2018年,自然灾害在中国共造成将近20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237万亿元人民币。这30年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2.25%。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曾向媒体表示,2023 年中国仅有约5%的灾害相关经济损失得到了保险,远低于38%的全球平均水平,保险缺口高达230亿美元。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还比较脆弱,各方的风险意识和投保意愿不强,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薄弱,技术能力较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差距。

为了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冲击,国家层面应该推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同,加大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力度,提供巨灾保险参与意识,行业层面应该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巨灾保险产品和服务范围。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自然灾害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库,同和通信、气象等手段,建立“精、专、深、透”的专业化应急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