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星7天”意指到皖南度星期天,
宣城所辖7个县市区,
如同北斗七星一样串点成线,
形成闪闪发光的艺术乡村风景线。
↓↓↓
尚村:艺术点亮诗和远方
纵横交错的村巷宛若迷宫,荷锄而过的村民勤劳质朴,依山而筑的民居炊烟袅袅……漫步尚村,随处可见岁月雕琢的痕迹,也总能发现鲜活的生气。
晒秋、旗袍秀、太极拳、板凳龙、四季花海、万人飏灯、工匠一条街,在尚村,乡野乐趣与艺术元素的碰撞,让村里的“文艺范儿”越来越浓郁,艺术正点亮着乡村生活的诗与远方。
尚村在哪里?可能很多人会摇头,但提起电视剧《承欢记》的取景地、全国首家摄影小镇,大家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是那里呀!”
尚村,位于绩溪县家朋乡境内,是一座建在高山上的千年古村落。地处深山之中,尚村远离城市的喧嚣,然而也正因为此,多年来寂寂无名。谁也没有想到,因为几部相机的介入,大山深处的“桃花源”终被外人知晓。
“说起来,尚村艺术乡建的起步还得感谢‘绝摄徽州’QQ群,群友们把镜头对准徽州古村落,对准需要帮助的村民。”尚村分管旅游的村干部章熙东感慨地说道。
章熙东是土生土长的尚村人,十年前在外务工的他回到村里,刚好见证了尚村的发展与变迁。
在章熙东的记忆里,那时村里的卫生远没有现在干净,家家户户都养牛,走在路上,稍不留神就会踩到牛粪。村里基础设施差,进村没有条像样的路,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民人均年收入仅仅9000元,按当地人的说法,“穷出了名”。
章熙东清楚地记得,2014年8月17日,“绝摄徽州”群群主章恒全带领一批绩溪摄影爱好者第一次走进尚村。他们用脚板丈量着尚村的山山水水,古民居、古街巷、古沟渠、徽州三雕……这些原生态的古村落一次次定格在摄影师的镜头中,成为永恒的记忆。
当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图片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时,外界第一次通过照片认识了这个古村落,尚村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线。
村庄有看头,村民才有赚头。
为使游客能进得来,尚村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改善路况,自然村之间实现了水泥路全贯通,游客明显变多了。
这还远远不够,2015年7月,村民们种下了120亩向日葵。等到金秋十月,一朵朵黄澄澄的葵花和金灿灿的稻田相映成趣,迷倒了远道而来的摄影发烧友、骑行的驴友和写生的学生。
每天上千人次的客流量,彻底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他们在村“两委”的号召下,修建观景台、组织“公厕改革”,对房前屋后的小微空间进行“微改造”,把老旧的角落打造成有“文艺范”的景观,村庄被装扮得有颜值又有气质。
2016年春节,村里举办了“旅外人士座谈会”,征集在外务工的游子们对故乡发展旅游的意见,规划了“春油(油菜花)、夏荷(荷花)、秋葵(葵花)、冬雪(雪花)”——尚村四季旅游蓝图,以“花”为媒,做起了“花文章”。
同年8月,尚村举办了首届“忆乡愁”民俗文化月暨“晒秋”活动。晒秋、赏葵、板凳龙、火熥美食秀、工匠大表演,极具地方特色的体验和山水林田草搭配,给游客带来别样的诗情画意。
当乡村生活与文艺碰撞,不仅村子美了,村庄也富了。目前,村里农家乐、民宿共12家,年旅游接待人数达32万人次,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人员300余人,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23万元,经营性收入近70万元。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村落,丢失了乡愁记忆,缺少了灵魂,只能是砖瓦的堆积。
尚村之“尚”,乃崇尚文化、教育之意,故尚村古名又称“砚瓦村”,即家家有砚瓦、户户有毛笔的意思,可见当时文风之鼎盛。
尚村不仅有四季花海,村庄还以“三多”闻名——姓氏多、祠堂多、工匠多。
尚村共有十个姓氏,其中,九个姓氏拥有自己的祠堂,目前祠堂基本都保存完好,是皖南罕见的多姓氏千年古村。各姓族人谦让和睦,以诚待人,形成了如今的“十姓九祠,尚善古村”。
地处深山的尚村山多田少,粮食难以自给自足。为了活命,千百年来,村民大多给孩子安排了两条出路,一条是通过读书走出去“吃官饭”;一条是从小就拜师学艺,当自成一体的匠人,吃“手艺饭”。
在艰难的岁月里,尚村的这些匠人们曾走村串户,靠着自己的拿手绝活维持生计,所以尚村也被称为“百匠之乡”。
村中央的“工匠一条街”,是最有味道的。草鞋铺、旱烟铺、铁匠铺、弹棉花、制布鞋、手工豆腐……在这里,游客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踩在厚重的青石板上,脚步便不自觉地慢了下来。
随意进入一家铺子,73岁的周光德热情地向记者展示他的指尖绝活——打草鞋。在和记者攀谈间,老艺人手上的动作丝毫不受影响,很快,一只崭新的草鞋便初具雏形。老艺人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编织的草鞋在合肥参展时拿过奖,游客来村玩时经常买了留作纪念。”
“我们打造‘工匠一条街’,集中展示手工竹匠、木匠、编草鞋、弹棉花、旱烟等多种传统工艺文化,同时鼓励村民学习濒临失传的老手艺,复兴‘匠人村’‘百工村’。”尚村党支部书记周明飞介绍。
此后,每逢村里开展重大节庆活动时,“工匠一条街”的匠人们便热热闹闹地行动起来。旱烟铺烤着烟叶,木桶匠在门口打磨着桶面,铁匠铺传出“叮叮当当”打铁声,老屋里,头发斑白的老大娘纳着布鞋的千层底……这是独属于尚村的“文艺范”。
在文艺新风的吹拂下,尚村精心打造出“尚村影巷”“荷花巷”“油菜花巷”“葵花巷”……一条条带着文艺风的青石小巷里,两侧墙上挂着的作品是摄影师们镜头里的尚村,或自然古朴或大气豪迈,无不令人心生向往,回味悠长。
一粒粒文艺的种子在尚村不断“生根发芽”。近年来,尚村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办村晚、旗袍秀、太极拳表演、庆丰收趣味运动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篝火晚会、亲子露营、板凳龙展演、万人飏灯祈福等夜间业态也“不甘落后”,尚村用不断增添的“文气”,带动古村“人气”,2023年节庆期间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
用艺术扮靓乡村,让文艺融入日常,尚村用文艺的方式,让人流连忘返。
沿着村道缓缓前行,没多久便能望见一幢奇怪的建筑:六把巨大的“竹伞”,三组乌蓬,撑起一间兼具“文艺”与“网红”气质的竹篷乡堂,它还有个雅致的名字——幽篁里。
“尚村是徽州传统的街巷,有着比较封闭的院落和独立的空间,没有广场。”参与竹篷乡堂建设的建筑师孙菁芬说,村民平时聚会、拉琴、唱戏,都只能去村子外围的戏台,而戏台也是近年才兴建的。
能否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村庄可持续发展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018年,经过前期充分调研后,由中规院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团队运用本土盛产的竹子,与村里的工匠合作,将废弃的高家祖宅打造成兼具文艺美感和多种功能的公共客厅。
从高处往下看,密集的私宅中间,一把竹子制成的“大伞”缓缓撑开,柔韧而自由。它矗立在原来高家老宅的黄金位置,原本封闭的墙体被打开,形成一个敞开的公共空间,村民和游客可以在此休憩聊天、娱乐聚会。
竹篷乡堂建成那天,村里在竹篷下举办了“月光豆腐宴”,而后这里成为举办座谈会、培训、假日餐饮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这个尊重和体现皖南传统文化的客厅,也惊艳了国际建筑界,先后拿到了13项国际大奖。
“尚村以竹篷乡堂创新改造为契机,让艺术创意融入乡村的日常生活,艺术参与乡村建设的实践越来越丰富,尚村的平淡日常也被艺术点亮。”绩溪县家朋乡政府工作人员周水英说道。
紧挨着竹篷乡堂的是一座透明的“美术馆”,盛夏炽热的阳光透过宽敞的玻璃窗洒下一片斑驳,光影交错间,尚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梦似幻。
不远处的“小巷书吧”书香氤氲,周边是两间随时可以启用的咖啡屋。这里,隔绝了城市的喧闹,只需走进屋子里,便叫人心生欢喜。
村中能工巧匠们找来树枝,做成各种“萌宠”摆放在竹篷乡堂、“美术馆”以及“小巷书吧”的各处角落,随意一瞥,让人耳目一新。
……
用艺术改造乡村,尚村的精彩还在继续。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