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大清特色军屯,为啥一点卵用都没有? | 循迹晓讲

图片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图片

*快来星标我们

 Follow us

 Follow us


熟悉明清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满清入关之后强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之前讲过的圈地令(详见:八旗勋贵:我给大清流过血,圈点地怎么了?| 循迹晓讲),剃发令(详见:三百多年前,一个56岁的「努力家」被卷死了 | 循迹晓讲)等等,尤其是这剃发令,引发了一系列血雨腥风的反抗和屠杀,比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等等。


图片

◇ 图为油画作品反映的“剃发令”


可以说,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贯穿大清朝统治始终,满清统治者自然对此心知肚明。相比于汉人,满洲八旗子弟人数太少,而且他们还得分散驻扎在全国的大城之中,对汉人的威慑力和镇压力是大大削弱了。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满清统治者想到的办法就是在各个要害城市,尤其是省城专门构筑一批军事堡垒,供驻防八旗居住使用,这些居所称为“满城”。那么,八旗子弟在满城中的生活如何?这些满城后来的命运怎样?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自打八旗创立以来,隶属八旗的军队就是满清朝廷打天下坐天下的资本。早在满清入关之前就有八旗驻防一地的传统,比如皇太极就曾命令贝勒济尔哈朗筑城并派八旗驻守。只不过当时的满清作战流动性非常大,而八旗又得用于最关键的战役,所以这样的八旗驻守时有时无。


图片

◇ 图为古画中的八旗军


但清军入关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很多军事要地城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落入满清之手,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满清的统治其实是不稳固的,南明和农民军残留势力随时都在拼死抵抗,就算一开始被征服的华北地区,也时不时活跃着反清的民间武装。等到满清朝廷用暴力和分化瓦解之术大体平定了这些威胁,南方又爆发了三藩之乱,直到康熙初年方告平定。


由此可见,无论是被征服的汉人,还是之前看似对满清朝廷恭顺的工具人奴才,要造反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所以,值得大清统治者仰仗和依赖的就只有这些八旗兵。所以自从三藩之乱后,八旗兵陆续进驻这些战略要地,比如西安,开封,江宁,杭州,广州等处所。所谓“无事则拱卫控制,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有事则敌忾同仇,收干城腹心之用”。


图片

◇ 图为《清代满城分布图-关内各地的八旗官兵驻地》


当然啦,八旗进驻的城镇居民还是以汉人为主,满清统治者对汉人的态度基本就是个严防死守,所以自然地,进驻各地的八旗兵会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于该地汉人的新聚落,这也就是满城最初的由来。满城内位置最显著的是驻防将军的衙门和操练的校场,然后就是众多兵丁和家眷的住房,这些住房非常简陋,屋里通常也就一张饭桌几个板凳和一个简陋的木板床,除此之外还有粮仓、哨卡、火药库、马棚等设施,是个纯粹的大军营。


满城一般而言是位于城的最核心位置,有的城内外分明,比如北京这里,满清统治者强行把内城居民迁徙到外城,这样内城就成了大清最大的满城。而比如像杭州这样的城,内外不甚分明,那么满清统治者就强行划出一片地方建立满城。


图片

◇ 图为紫禁城外围的旗人分布示意


当时建立杭州满城之时,满清选中的是城中最繁华富庶之所在,将其圈地占领,“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而被赶走的杭州百姓只能流离失所,对于他们的死活,大清朝廷自然是不过问的。而有了朝廷在背后撑腰,嚣张跋扈的八旗兵丁在哪里驻防,那里的矛盾就直线上升,仍旧以杭州满城为例,顺治十八年时浙江巡抚上奏朝廷的奏折里写的可一点不客气,说这里的满洲八旗“或横行市肆,短价强买;或凌虐铺行,白拿货物;稍有违忤,则立刻伤残;小民畏之如虎,无不饮恨吞声”,甚至到后来,这些八旗兵丁强行霸占孔庙官学作为放牧之地,甚至还在杭州城内发了高利贷,引起强烈不满,当时浙江巡抚按照《大清律令》去满城拿人,还遭到八旗子弟围攻,其气焰嚣张至此。


图片

◇ 图为青州满城的平面图示意


为此朝廷任命赵士麟为浙江巡抚处理此事,赵士麟到了地方一统计,这满人放的高利贷连本带利已经到了三十万两白银之巨,老百姓根本还不起,赵士麟只得上奏朝廷,由官员凑钱偿还。这在当时的杭州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善政,当地的百姓对此感恩戴德,甚至给他建了生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满城内的八旗为非作歹到了何种地步。


杭州这样的事并不是孤例,康熙平三藩之后,对于汉人尽可能地笼络,旗人在满城之内如此恶行,自然不可听之任之,于是,制定了针对满城非常严格的规矩,比如满城旗人无故不得出城二十里之外,有事出城要告假,远出要注册,回城要销假。满城禁设酒楼、戏院、妓院、赌场,旗人不得从事农工商等职业,全部生计仰赖朝廷拨付,最大限度减少满人和汉人的接触和矛盾,而满城内的旗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习武和繁衍下一代旗人。


图片

◇ 图为1909年的成都满城一隅,后期上色


驻防旗人的子女生长在满城,出生、婚嫁都要到城内的八旗衙门登记入档并领取赏银。男子成丁后要在城内的演武厅比武考试,然后披甲当差,而他们的武艺到底如何,也是要案例考核的,有时候甚至会有皇帝亲临现场。康熙皇帝几次下江南都去杭州满城视察,亲自考察八旗子弟的武艺,当时的杭州满城驻军还是东南劲旅,康熙皇帝很高兴,还留下诗作,所谓“讲武正宜清宴日,人人技自擅穿杨”。


然而这样的战斗力并不能保持下去,到了乾隆四十九年皇帝下江南驻跸杭州之时,杭州满城旗人的战斗力已经退化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次视察中,旗营士兵或从马上掉落,或箭箭虚发,引得乾隆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满城堕落的原因,当时的杭州将军富椿沉迷听戏,不但私自请戏班子入满城,还把戏班子冠名“将军班”,在乾隆爷眼里必须给这种自甘堕落,丧失信仰的勋贵树个典型,以儆效尤,所以富椿被彻底革职,并作为负面典型在军中通报。


图片

◇ 图为《乾隆南巡图》局部


即使如此,杭州满城八旗战斗力也并没有见好,后来朝廷调他们去台湾作战,不仅作战“不甚奋勇”,临阵脱逃者大有人在,甚至在撤退时还有士兵嫌走路太累雇了轿夫的,其风气堕落至此,这满城内的八旗已经完全丧失了威慑镇压的功能,只不过满清朝廷依然强大,除了八旗还有绿营,满城和城外汉人还能彼此相安无事,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然而这样的平衡终于有被打破的一天。1850年代,太平军席卷江南,那些江南的满城和其中的八旗家眷就倒了血霉。1853年,太平军攻入江宁,江宁将军祥厚战死,当时江宁满城家眷三万余人基本上都被太平军屠戮殆尽,突围活下来的就只有八百人左右。随后太平军对这里的满城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之前一万多间兵丁住房,就只剩下四五百间残存。


图片

◇ 图为连环画中的太平军攻打城池情景


到了1861年,更加悲惨的命运落在了杭州满城头上,太平军将此城团团围住,城中弹尽粮绝,城内那些八旗子弟只能勉强用草木皮革果腹,甚至不得不分食尸体。官兵则屠杀动物和战马来充饥,恨不得耗子都给捉来吃了。几个月后杭州满城城破,太平军的屠杀之下满城无论官兵还是家眷几乎没有活口。三年后左宗棠率领湘军攻克杭州,亲自祭奠全城殉难军民,当时在场之人无不悲痛垂泪,可见太平军屠杀对满城的破坏,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时候满城之内的八旗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反而非常仰赖湘军这样的汉族武装力量保护了。


图片

◇ 图为晚清旗人家族


当太平天国被平定之后,东南地区的满城有的被修复,但这个时候的八旗对于大清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曾经负责武力威慑的满城,也彻底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清帝退位,大清王朝是真的完了,各地的满城有些是和平地迎来了民国,比如杭州满城,革命军在杭州发动起义时满城驻防清军贯彻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作风,缴械投降,避免了刀兵之灾。广州满城也是如此,此地满城八旗生活早就困顿不堪,巴不得赶紧交枪换粮,只是在此之后广州的满人生活流离失所,进退失据,此为后话。


图片

◇ 图为西安满城的平面图示意


而有的地方在辛亥革命后掀起了排满的风潮,满城就成了牺牲品,比如西安满城,辛亥革命后陕西新军起义,满城内的八旗兵死战不降,在城墙失守后又同起义新军展开巷战,最终八旗兵和家眷几乎全部为大清殉了葬。民国建立之后,各地满城陆续被拆除,一百多年之后,人们也逐渐淡忘了这些军事化的满清统治象征了。


图片

◇ 图为1908年成都满城一隅


从满城的历史可以反映满清军事镇压的统治政策和手段,而八旗人数虽然相对汉人少得多,但总人数并不少,想要保持一支秦制军队的稳定性,忠诚度和战斗力,这本身就是历代统治者无法扭转的不可能三角。


清八旗作为一支典型的秦制军队,在帝国失去武力扩张的需求后,不可避免地就从武德充沛堕落到费拉不堪。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满清统治者搞了什么国语骑射这些复兴八旗老传统的运动,但到了晚清还是要依仗汉族武装,甚至要请洋教习来训练新军保卫大清江山,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疑是对大清设立满城初衷的一种历史讽刺。大清的满城和城内的八旗,到最后这样的下场,也就毫不奇怪了。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