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莫相疑,献三大礼赋,集贤学士如堵墙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浪到成都。764年进入严武幕府为参谋,因与幕僚产生隔阂,765年辞去严武幕职,回到浣花溪草堂。

图片

于是杜甫写下一首诗歌,陈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回应那些年轻人的嗤笑和猜疑,并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莫相疑行》杜甫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诗歌题目《莫相疑行》点明主旨,就是叫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不要猜疑,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人,这种势利眼是要不得的。

图片

杜甫虽然是大诗人,名声在外,但是他只是短暂地做过小官,现在仍然寄人篱下,在严武幕府讨生活,因此受到别人的讽刺嘲笑可以理解。

诗歌开头“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写明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无成。头发稀疏花白,牙齿松动脱落,暮年生活凄凉。

杜甫素有远大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今时光流逝、壮志未酬,不禁使人感伤。

诗中的“真可惜”,既是针对生理衰老,也包含仕途失意,透露出无尽的遗憾与无奈,仿佛是在对过往岁月的无声叹息。

图片

三四两句“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诗人转而回忆往昔:曾经也有过荣耀与辉煌。那时候年轻,向朝廷献上三篇诗赋,声名大噪,受到极高的赞誉。

“三赋”指杜甫所作的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和《有事于南郊赋》,这些礼赋用于朝廷的祭祀大典,受到唐玄宗的赞誉。

诗中的“蓬莱宫”即是原来的大明宫,象征着朝廷的权威与荣耀。诗人想起那段光辉的岁月,内心感到非常自豪。

接着五六两句“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再次通过回忆,写出昔日的取得的成就。

那时候自己在中书堂泼墨挥毫,又是书写又是演讲,集贤院的学士都来围观学习,把杜甫围得水泄不通。

图片

“堵墙”指围观者拥挤排列得像墙壁一样。“中书堂”指中书省的政事堂。光是这些地点,就显示了杜甫当年的才华与威望。

七八两句“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运用今昔对比,反映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过去诗赋连唐玄宗都受到感动,现在却是饥寒交迫。

不但匡时济世的理想无法实现,曾经的荣耀无存,而且还在路旁艰难求生,靠朋友救济过日子。

这就像一个人从云端跌落到尘埃,巨大的落差,让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

九十两句“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写杜甫寄希望于年轻人,但事与愿违。人到老年,总是想得到年轻幕僚的理解和资助。“末契”指长者与晚辈的交谊。

图片

但是有一部分年轻人,表面上非常热情,表现出友好与亲近,但是两面三刀,背地里却在嘲笑他的落魄与无能。

诗人在严武幕府,面对“当面输心背面笑”的现象,面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现实,感到孤独和无助。

诗歌最后两句“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提醒世俗之人不要猜疑嗤笑,表明自己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告诫“悠悠世上儿”,你们这些随波逐流、不明事理的人,不要再以个人的好恶来评判他人,更不要对他人的遭遇产生无端的猜疑与误解。

杜甫不会与你们争夺名利地位。人生的得失成败,自有公论。是的,杜甫就凭一部诗集,足可以万世不朽。

图片

阅读杜甫诗歌《莫相疑行》,让我们看到了世态炎凉,看到了杜甫晚年所处的境遇,也看到了杜甫的豁达超然,更领悟到了杜甫对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