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明之母”诞辰110周年,在自由的岛屿上创造爱与童话

从精美的玩偶到文创周边,长相如同胖嘟嘟、白乎乎的河马(但不是河马!),来自遥远芬兰的“姆明”如今已在国内随处可见。与很多爆火的卡通形象不同,姆明是一种安静的“走红”,以可爱的角色、清雅的水彩、从容的叙事、充满治愈力的场景和意境深远的哲思,风靡世界数十年,收获无数大小读者。而姆明的缔造者,芬兰著名艺术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托芙·扬松,同样拥有着安静的力量,她的一生本身就是独具一格的故事。

每年8月9日被定为“姆明日”,这也正是托芙·扬松本人的生日。今年是她的110年诞辰,芬兰艺术史学家、作家图拉·卡尔亚莱宁为托芙书写的传记《创作与爱》,深度呈现了“姆明之母”的创作人生。

图片

托芙·扬松(1914—2001)

有迹可循的姆明谷

图片

《创作与爱:托芙·扬松传》(芬)图拉·卡尔亚莱宁 中信出版社

图拉·卡尔亚莱宁曾担任芬兰两所艺术博物馆的馆长,在《创作与爱》中,她的写作方式与视角也如同建造了一座“托芙·扬松博物馆”,不仅聚焦于托芙的作品本身,更展现出博大的格局,将个人及其社交圈与时代价值观、文化历史之间的互动连缀在一起,如同从大海上空定位一叶小舟,清楚地洞悉它随波浪起伏的节奏。

1914年在瑞典出生的托芙·扬松,出身于一个芬兰艺术家庭,父亲是雕塑家,母亲是画家。托芙自小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成长,两三岁时就开始和母亲学习画画,14岁时发表了个人第一幅手绘作品,此后开启了艺术创作生涯。托芙的创造力极强,涉猎领域覆盖了绘画、童话故事、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剧本、诗歌、歌曲、舞台设计、壁画、插画、广告,以及政治漫画和讽刺漫画等多个艺术种类,仿佛“做了相当于好几个人一生的工作”。托芙自己曾说,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然后是爱——这正是《创作与爱》的书名来源。

姆明一族系列故事无疑是托芙·扬松的经典代表作,托芙将故乡景致纳入故事的底色中,为其赋予浓郁的北欧色彩。姆明一族生活的姆明谷,正是来自芬兰及北欧的景观;而据《创作与爱》作者图拉进一步推测,这些建筑的灵感很可能源自托芙外祖父母位于斯德哥尔摩群岛上的房子。姆明的故事中常出现令人治愈的描写,如大海上的风灯、月光下的飘雪、冬日的浮冰、仲夏的森林,这些意境独特的风物,是北欧标志性的自然地理景观,都来自托芙最熟悉的环境,传递出自然原始的生命力。

托芙将对原生家庭的感情、联结和由此生发的灵感,都注入到姆明故事的创作之中。图拉指明,姆明谷中的主要人物,都来自托芙自己的家庭,特别是她的父母、兄弟和一些好友的形象。比如,作为姆明家庭温和而强大的内在支柱,姆明妈妈这一角色寄寓着托芙对母亲的挚爱;迷恋海上冒险、有时独自离开山谷的姆明爸爸,体现出托芙对父亲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时常让姆明陷入焦灼的等待、来去匆匆的史力奇,是托芙对现实中的恋人阿托斯的映射……

《创作与爱》揭示了虚构的姆明故事与真实家庭的羁绊,指出姆明一族的冒险总是发生在宁静的姆明谷和外在的危险世界之间,但不论去往汹涌的大海、多灾的山脉还是幽深的森林,不论遭到怎样的困难和麻烦,在一切伟大冒险之后的故事结尾,它们终会重归美丽温馨的姆明谷,寓意着“冒险结束,生活可以开始了”。这种“出走与回归”的故事模式,体现了托芙对家庭概念的理解,正如图拉总结的:“家庭纽带和关爱他人是姆明世界最重要的核心,也是所有故事的起点和终点。”

《创作与爱》还探寻了托芙的艺术创作与时代、社会的互动。尽管托芙对战争深恶痛绝,但她在人生和事业上的重要转折点却是在战时到来——正因现实中的战争阴霾令人窒息,托芙便更在艺术中自由呼吸。她的绘画风格渐趋成熟,运用画笔表达她对战争与政治的看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姆明故事也是由战争催生的,正是在“冬战”(注:1939年冬至次年春,芬兰与苏联之间爆发的战争)那些紧张的日子里,托芙开始构思和创作最初的姆明故事,用童话的多彩消解现实的阴影。《姆明和大洪水》《姆明谷的彗星》都完成于战争期间,故事中对大灾难的描述让人联想到现实人类社会受到的威胁。而与此相反,诞生于和平时期的《魔法师的帽子》一书,则不再提及姆明谷之外的灾难,更多去描绘人物间的关系,以及正义与道德等更为抽象的话题。在图拉看来,这一切隐喻对于儿童读物来说并不简单,但却与托芙所处的环境、生活状况息息相关。

“自由是最美好的”

在图拉建造的“托芙·扬松博物馆”中,最耀眼的镇馆之宝一定是“自由”。托芙在很小的时候就亲笔写下:“自由是最美好的。”这一信念也贯穿了她的人生始终。后来,在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托芙坚持艺术的纯粹、“为了艺术而艺术”,拒绝艺术成为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

她曾这样阐释自己的价值观:“一生都要成为一个只知道画柠檬,写童话故事,收集稀奇古怪的物件,保持怪异的爱好,轻视公众集会和各种社团的个人主义者。这听起来很可笑,然而我就想要这样的生活。”而在政治时局充满不确定性、芬兰与纳粹德国结盟的微妙时候,托芙更是展示出极大的勇气,冒着舆论和人身安全的未知风险,大胆进行自由创作,用辛辣讽刺的漫画表达对纳粹的反对和蔑视,她曾说:“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可以在漫画中随心所欲地挖苦讽刺希特勒。”

在个人生活中,托芙也勇敢追寻赤诚的爱,甚至不惧挑战当时的社会禁忌,如同图拉在《创作与爱》中的准确总结:“托芙的人生故事引人入胜。她挑战了当时芬兰社会传统的思维方式与道德准则,尤其是那个时代与性行为相关的保守偏见。她充满了革命斗志,但从来不是传教者或大众鼓动者。她影响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但从来不是旗手,只是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安静却毫不妥协地生活。”

回到创作中,托芙·扬松亦是将她的自由理念挥洒到极致。她从来不会为读者定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类的准则。比如在《姆明谷的夏天》中,公园的保安和园丁对树木进行修剪,每一棵树都被修剪成球形或者方形,而公园里到处都贴着禁止的标志——禁止吸烟,禁止坐在草地上,禁止吹口哨,禁止跺脚……对此,托芙借史力奇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史力奇做了个决定:现在我们要把所有的禁止标志都撕掉,让每一棵树都可以自由生长!”图拉概括道:“在充满爱与关怀的姆明世界,除了禁止这件事本身,没有任何事情应该被禁止。”

建造乐园的梦想家

托芙·扬松是勤奋的创作者,是拥有独特理念的艺术家,如同一位永远追寻童话乐园的梦想家,一生都在构筑心目中纯粹的理想世界。《创作与爱》即集中展示了这一点:“对天堂乐园的寻觅一直是贯穿托芙生活和艺术创作的主题。”

无疑,姆明谷就是托芙创造的最著名的“天堂乐园”,虽然其中的场景与角色本身就已足够迷人,而更深层的是,姆明世界是一个永无暴力的和平世界,这一点从姆明那句“我只想过平静的生活,种点土豆,做几个美梦”的经典语录就可窥见。后来,由一家日本电视公司制作的姆明动画片因在很多情节上违背了姆明谷的非暴力哲学——比如存在诸如姆明爸爸打了姆明等情节,令托芙十分失望,即使那部动画片在日本本土大受欢迎。

在文学艺术的领地之外,托芙不止不休地在更多地方寻求建造乐园的可能。托芙在世界各地寻找适合个人生活的理想居所,计划与最在乎的人一同迁居更美好的地方。她曾憧憬购买一座船屋,也向往在摩洛哥建造一个带有空中花园的艺术家定居区,但最终,她在岛屿找到了内心的安放之所。“岛屿是我最美好的部分”,托芙这样形容岛屿对自己的重要意义。托芙一直渴望在岛屿上建造房屋,她幸运地得以在芬兰南部的佩林基群岛实现了这个梦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乐园”。夏日的风,浅白的日光,宁静小岛与蔚蓝大海,托芙试图在岛屿上寻求一种不被外界打扰的宁静。在这个“最心爱的地方”,托芙与家人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夏日,也为后来的写作积累了灵感和素材,姆明的故事里也常出现佩林基群岛的大海和自然。

对于一生追寻理想乐园的托芙来说,不同场所、建筑及其建筑过程具有重大意义,它们象征着新的阶段和新的开始,同时也像《创作与爱》中提到的那样,“建造行为似乎遵循着某种原始本能——在冰冷的世界寻找庇护”。托芙在岛屿搭建房屋的行为,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为自己打造“一个平和而淡然的外在和内在世界”。

图片

可爱的姆明家 族(图源姆明官方微博)

在孩童与成人之间

托芙·扬松以其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而闻名遐迩,但她的创作并非只面向孩子,也面向童心不泯的成年人——她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姆明故事一开始并不被出版商看好,“因为他们认为书籍的读者要么是孩子,要么是成人,不可能同时适合二者”,但正是这种多层次性,反倒使其在儿童文学界大放异彩。

尽管写了三十多年的姆明故事,托芙也同样进行着数十年的成人小说写作。而即使是在开始写作成人小说之时,诸如《看不见的孩子》《姆明爸爸与海》《十一月的姆明谷》等新的姆明故事仍陆续诞生。“它们甚至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姆明书籍,既是为儿童创作的,也同样适合成年人阅读。”图拉指出了姆明故事的精髓所在。

托芙将自己的思考放入这些作品中,使它们充满了智慧的魅力,那些仍然热爱童话的成年人尤其会感到共鸣。比如在《看不见的孩子》中,托芙描绘了爱是如何使孩子成长的,没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会失去生气的能力,而只有敢于表达愤怒的情绪,孩子才会真实地存在。“看不见的孩子”身上有托芙自己的影子,她在笔记中坦陈,希望“就像看不见的孩子一样,我也学会生气,并表现出来……希望我自己也能逐渐长出自己的面庞。”

图拉·卡尔亚莱宁用详实的资料和优美的写作,展示了托芙·扬松一生的故事,不仅关乎艺术创作,也关乎她的成长与精神世界,关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与时代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在宏阔的书写视角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托芙·扬松,她将一生投注在创作中,轻盈跳跃于各个领域,释放出火焰般炽热的生命力。她是“童话梦想家”,创造了奇妙的姆明山谷,其中深藏的趣味和哲思,近百年后仍给人慰藉。她如孤傲的北方小岛,安静、坚定地守护属于自己的自由,用对“天堂乐园”的构思和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美丽闪光。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巴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