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城市品牌已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精准定位、巧妙设计并有效传播城市品牌,是每座城市都要面临的课题与挑战。
日前举行的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计铸造城市品牌”论坛上,李子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璟芳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上海地铁现有的400多座地铁站中,仅有一座是以自然村来命名的,这便是李子园站。正是这份“独一无二”,成就了李子园村社区品牌塑造的绝佳契机。
设计塑造城市品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65年前,毛主席读到李子园村勤俭办社的事迹材料,曾亲笔写下95个字的‘按语’,此后,李子园村便把红色传承、讲好红色故事融入到地标建筑的打造中。”周璟芳讲述道,在建造李子园村站点时,当时的村书记就拿着毛主席按语到申通地铁申请把站名定为“李子园”。从此以后,我们社区工作者便传承这个故事,逐步建了李子园公园、李子园幼儿园等,就这样,一个品牌在地标建筑中形成了系列。
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市委主委邵志清表示,对一座城市而言,设计不是政府一家的事,应该是社会多方力量通力合作的。上海在加速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进程中,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共建、共创、共享的设计之都。
例如,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创已成为“上海品牌”中最活力四射的元素。上海脑虎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脑机接口研发的硬科技公司,董事长彭雷说:“尽管我们目前只是一家百人规模的初创企业,但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把硬科技、生命科技的标签贴在上海城市名片上。”
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邱平则把上海城市形象的打造与国际化活动的设计联系在一起。“上海是国际化的上海,现在每个季度都举办世界顶级品牌赛事,比如F1、马术赛、马拉松等,引入这些国际性赛事和活动的决策与相关设计,是打造上海城市品牌的一个关键。”他说。
历史建筑不应凝固,城市形象需不断创新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地理禀赋和历史资源,如何在城市品牌塑造设计中运用好它们呢?论坛上,曾操刀设计上海新天地的美国建筑师本杰明·伍德提出,历史建筑不应该被过于严格地保护起来,而是要对它们进行精心设计和干预,历史建筑不是凝固的,要让它们活在城市流动的场景中。
来自英国的赫斯维克工作室合伙人及中国总监克雷格·米勒也是上海知名地标建筑、苏州河畔天安千树等的设计师。他认为,新时代城市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塑造有温度、有深度的城市空间。“眼下,自动化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改变建筑,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引入新技术、新材料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让建筑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和引发共鸣的温度。”
作者:张天弛
文:张天弛编辑:徐晶卉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