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刺北《第九农学基地》:末世废土、青春种田,农业题材打开科幻新想象

假如你一觉醒来发现这个世界的植物不仅生长速度惊人,长成高度堪比陆家嘴大楼,还具有强大的攻击性,而你是一位拥有丰富农学知识的农学研究生,你会怎么做?《第九农学基地》正是这样一个末世题材下关于废土生存、人性斗争以及科研宅人青春种田的科幻故事。

9月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江西省作家协会和晋江文学城主办的红刺北《第九农学基地》作品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江西省作协主席李小军,晋江文学城内容副主编息夜,以及聂茂、鲍远福、桫椤、行超、周敏、付昌义、陈海、吴长青、李伶思、刘媛等专家、评论家、编辑、读者和网络作家等20余人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副主任朱钢主持研讨会。

重估了劳动价值

红刺北是晋江文学城的签约作者,自2017年创作至今,凭热血上进的突出风格和对科幻题材的探索精神,常驻网站金榜,多部作品签约出版及版权改编。其中《第九农学基地》在连载期间多次登上网站金榜、强推榜单,作品收藏超过38万,作品积分超88亿,订阅人数超26万人,被评为2022年晋江文学城现代组年度佳作,入选2023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科技创新和科幻主题,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网络小说榜。

与会专家认为,小说将种田文、克苏鲁元素、末世文以及成长小说等融合于科幻题材之中,形成网络文学科幻小说的新形态。小说提醒我们,虽说我们总认为万物皆有灵,但在生活中,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其他生物和植物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小说鲜明主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和生态观的内核。这就是在整个大自然中,万物都是互为存在的,人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人类的应有之道。

中南大学教授聂茂对小说中末世人类群体形象的刻画印象深刻。与那些在实验室被B级变异体吓晕的研究员相比,小说主角赵离浓更拼命更大胆,她敢深夜巡查危机四伏的种植田、能在零研究员指导的情况下考察丘城,成功打破了传统“种田文”中女性角色的辅助性、依附性刻板印象。再有,红刺北笔下的这个世界以农学家为尊,掌握的农学知识越多在现实的话语权越大,形成了以普通人——种植员——种植官——研究员为基础的层级划分。在这个既现实又荒诞的权力架构中,农学知识的垄断成为阶级划分的核心,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生产力的象征,更直接关联到个体的社会地位与未来命运。作者摒弃了传统种田文中常见的家长里短、勾心斗角等情节,转而将焦点放在人类面对极端环境时的生存挑战和团结抗争上,实现了种田小说“从生活叙事到生存叙事的转变”。三是,作品体现了对劳动价值重估。故事设置在一个动植物异变的世界,“农业”成为整个社会最核心也最重要的学科,其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应忽视任何一种劳动形式的价值,每一种职业、每一类劳动,都是社会稳进不滞的奠基石。

集专业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鲍远福评价,《第九农学基地》是一部集科学幻想、农业科技、生态反思与人性探索于一体的网络文学作品,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世界。小说细致地展示了作者的科学写作经验,例如对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的情节化阐释,对“树维网”这个相对专业的学术概念的去陌生化拆解,以及对跨物种生物之间移觉通感现象(猜想)的日常生活化解读,让整部小说的叙事流畅、明快,显现出极强的专业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广州大学中国文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吴长青表示,小说借大自然塑造了一个新的超现实的奇幻世界,书中所写的植物不仅仅有我们所熟知的农作物,更多的是有着特殊功能的植物,比如泽漆、薄荷、天麻、龙爪槐,甚至还有白蚁等异变昆虫。与西方传统奇幻文学元素相比,作者并不集中于某一种神魔或神幻的力量,而是写出了普遍意义上的大地绿植的异化所导致人的惶恐感。即使有所谓的专家不断进行解码和矫治,但是基本离不开一支专业的“守卫队”,以叶长明为代表的守卫队员除了必备的热武器之外,还配备了冷兵器“唐刀”,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对科技并不完全信任的隐喻。从这点上来说,《第九农学基地》是一部带着奇幻色彩的反西方奇幻的类型文学。

多重隐喻体现了对现实的思考

在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周敏看来,《第九农学基地》以种田文为底子,融合了末世、悬疑等,对单个类型的套路与叙事总走向进行了有意的改写。这主要体现在:一、种田的对象(农产品)从原来的绝对为我所用、绝对的客体,变为难以控制、随时可能异化与异变,甚至吞噬主体。并且即便主人公经过升级和进化,也不能做到主体征服客体,而只能互为主体,学会共存;二、种田的技术(技能)从为主人公个人掌握、垄断,从而为个人谋取财富、地位以及幸福生活,变为主人公和技术垄断者(即小说中那些高级研究员们)围绕着打破技术垄断、实现技术公开、造福多数人类的斗争;三、种田主人公从自己绝对不能吃亏、追求小范围的幸福,变为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人类乃至融入自然,从共存、共享、共荣中完成自己的成长与进化,并从中生成爽感。以多重隐喻的方式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

西北大学副教授陈海认为,小说虽然以穿越末日世界为背景,但处处体现着现实主义元素。小说中无论是主角还是诸多配角都更加“真实”:好得不够彻底,坏得也不够彻底,有闪光点也有私心和欲念,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在结局上,红刺北没有选用末日文常见的主角大杀四方、领导人类团结一致迎来新世界的结局。哪怕主角赵离浓开了非常大的金手指,也只是避免了人类全军覆没的惨剧。人类最后也只能和变异植物共存,继续艰难地生存下去。体现了网络文学挣脱类型化桎梏的必然。

红刺北表示,《第九农学基地》中植物异变的设定,其实来源于我对植物生长的一种加速设计。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相比能跑能跳的动物,人类几乎看不到植物活动生长的迹象,也很难将它们纳入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中。所以在《第九农学基地》这篇小说中,我将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让其肉眼可见,能在瞬间爆发生长,这是植物异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小说反映极端环境下不同人的追求和矛盾,希望向读者传达出一种观念:在极端危机下,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应对更大的挑战。无论环境如何恶劣,知识与努力终将为人类带来希望。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