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赴16个省区近60个县市,行走“大国之道”的解放日报记者想对你说……

图片

图片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解放日报今日推出“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特刊。

今年5月起,解放日报社近百名青年采编人员分赴全国16个省区、近60个县市,在219、318、228、312、109、310、215、104等代表性国道沿线,分别聚焦“卫国戍边”“制度优势和精神伟力”“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和中华文明探源”等6个主题,开展深入寻访。采访组充分发挥解放日报融合转型成果,以多种形式全面展现7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剖析其间的发展逻辑和精神力量。

寻千百度,答案在路上;行万里路,宏阔在凡间。行走一条条漫长的“国之大道”,解放日报记者们也在脚步中追寻“信仰之路”,感悟奋进中国的“大国之道”。

图片

图片


G228 

乘风踏浪,看世界之中国

228国道涉及40多个沿海城市,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成就,也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的进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一路寻访,有助于我们理解一项国家战略在一定历史周期中展现出的全貌;一路寻访,也是在找寻搏击风浪的底气。  ——区情频道 杜晨薇

国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连接历史与现代、地方与世界的经济、文化纽带。当亲眼见过丹东抗洪、日照观海、广西边贸,我才明白,海岸线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内核正是改革开放。因为它,沿海港口得以“四通八达”,国内国际双循环也有了最直接而生动的诠释。  ——互动频道 栗思

走228国道,我们看到重庆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从钦州港运往雅加达,看到来自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从防城港下料后直送柳钢,看到日照港的“三铁合一”将黄河沿线城市的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看到不同城市的胆识与策略,看到今日之中国,何以不仅是开放之中国,更是世界之中国。  ——专副刊编辑部 肖雅文

难忘的是风景,更是旅途中遇到或“错过”的人。在浙江、福建采访民营经济,不少企业说“大老板不在,只能请总经理代劳”。老板去哪了?在欧洲参展、考察市场。员工们说,民营企业家生意做得再大也要亲力亲为,不为过去自满,始终心怀未来。向企业家致敬,向奋斗者致敬。  ——区情频道 吴越

图片
报道组在钦州港码头合影。

来报社一年,这是我第一次赴外省市采访。期待、兴奋、紧张、担忧,多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用两周时间全身心感受脚下的土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张张耕耘的面孔,不管是中国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还是海边的咖啡馆主理人……他们坦诚开放的态度感染了我。  ——要闻编辑部 徐艺芠

当下,部分产业“内卷式”竞争加剧。这一路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寻访中,我们听到一些声音,但也看到更多不断求索的身影。他们有的走访全球开拓市场,有的深耕主业不断创新。面对困境,中国企业总在风浪中寻找新的航线。  ——政情频道 肖彤

城市有大有小,我遇见的人物都有血有肉。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有勇于创新的企业家,他们都会神采奕奕地讲述起改革开放以来自己与城市的高光时刻。与他们交谈,历史变迁在我面前逐渐鲜活。我的所见所闻只是冰山一角,但每次邂逅,都让我这个生在90年代的后来者更加懂得如今生活的来龙去脉。  ——世界观栏目 徐晓语

一流企业做标准。海信就是最好的注脚——激光电视以超过50%的全球出货量份额,稳居世界第一,如今150英寸激光电视即将量产。“不止于世界第二”,不仅是海信的广告词,更代表了中国企业的远大目标。  ——财经频道 查睿

来报社刚好两年,“大国之道”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规模的大型外出采访活动。正式上路前当然会紧张,但在呼吸到珠海空气的第一瞬,我内心就只剩下兴奋与期待。这片土地,时刻都有变化,见证与记录,正是做记者最幸福之处。  ——政情频道 林子璐


G318 

知来明去,见证奇迹中国

穿越崇山峻岭的川藏公路,起点却那么静谧,正如它的名字——雅安。我们到达的那个7月的下午,它用一场清凉的雨水迎接了我们。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青衣江穿城而过,两岸房屋沿江蜿蜒。细雨中,川音伴着江涛向远处流淌。这座小城让人不由得想要安顿下来。而74年前,也就是在这个雅致安静的起点,荡气回肠的川藏公路修筑工程开始了。  ——财经频道 宰飞

从成都出发,一路在现场,方能深刻体会何为奇迹的创造。它与绵延5000多公里的路有关,揽尽惊、险、绝、美、雄、壮。而更为厚重的力量,是以路为引,沿途各区域奋力拼搏、融入现代化格局的探索。在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憧憬里,相信会看到更多奇迹发生。  ——财经频道 束涵

在四川天全县二郎山筑路英烈纪念园,我们在烈士墓前被深深震撼。他们可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啊!“两路”通车已有70年,筑路英烈中的大多数却再未见到过亲人。当然,每一位“此生必驾318”的中国人都是他们的亲人。当行驶在“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时,也请看一看用生命守护318国道的他们。  ——政情频道 曹飞

有人说:当你走过这条5700多公里的国道,你会发现G318是没有终点的,因为你的心里会产生新的渴望——再走一次!这正是我们的真实感受,回到上海后我们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戒断反应”。“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条路上还有太多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讲述。  ——原点栏目 雷册渊

图片
报道组瞻仰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

我们三次试图追寻珠峰,可惜都未能如愿。有位作家曾说,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射出一幕希望、梦想、欲望和恐惧交织的舞剧。在高原地区,或许是因为天然的难以到达,更容易激起某种执念。这次寻访过后,我们更能理解这条路上人们持续不断的探索,以及在这背后支撑他们始终坚守的信念。  ——长三角周刊 朱凌君

雨季的318国道,我们三翻海拔4300米的折多山,在蜀道上真切体会“行路难”。在稀薄的氧气中,我们与折多山隧道施工现场新时代的修路人对话;在雅江雨夜突发的泥石流现场,我们和逆行的抢修工人擦肩。国道上的无名英雄们,续写着新的人间奇迹,具象的“两路”精神就在我们眼前。  ——上观编辑中心 宋彦霖

有人说,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次西藏,有人说此生必驾318。年近30岁,终于得偿所愿。原来,云可以这么低,湖水可以这么蓝,牦牛和车一起在国道上奔跑,雪在盛夏也不会融化,最高峰藏在云里不愿意出门,虔诚的人走一步拜一步……做记者的快乐就在这里了吧,一种永远在路上的感觉。  ——互动频道 郑朕

一路寻访318国道拉萨到日喀则段,我感触最深的是“变化”。往返两地间,我们先后行经九曲十八弯的老国道和平直开阔的新高速。拉日高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是时代变迁下的新变化;不变的是,新一代筑路大军继续发扬着历久弥新的“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长三角周刊 任俊锰

曾在十年前自驾318国道川藏段,仍对部分泥泞颠簸的道路记忆犹新。如今重走,道路平坦宽阔,服务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新能源车也能无忧入藏。从苦中作乐到设施完善,318国道的巨变仅十年,有幸见证。  ——数据新闻中心 何书瑶


G312 

翻山越岭,遇见跨越中国

我们从上海出发,沿着国道一路往西,寻找一个区域如何协调发展的答案。回头来看,有时候答案不在终点,而在路上。只有连通道路,打破区域壁垒,使得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才能渐渐跨越障碍、填平鸿沟。  ——长三角周刊 陈抒怡

过去几十年,312国道一直是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地区基于自身资源和条件,走合理分工的路子,就能形成优势互补,促进整体发展。思维的差距、认知的差距往往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隐形障碍,这就需要纽带上的一个个点在比较中相互对标、相互看齐。  ——财经频道 戚颖璞

图片
报道组在霍尔果斯口岸采访大巴司机。

“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是这些地方经常被人们冠上的定语。但踏上寻访之路,与沿途的几十个受访者聊天——短则寥寥数语,长则三四个小时——我们看到了“翻山越岭”后全然不同的风土人情,还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不同地区留下的宝贵印迹。  ——区情频道 舒抒

从沿海平原到荒漠戈壁,从繁华如上海到贫瘠如西海固,沿着312国道一路向西,我看到更为多面立体、真实复杂的中国,也看到在西部发展中层出不穷的东部身影。沿着312国道来来往往的人才、物资、要素流动,一刻不停地重塑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  ——区情频道 沈思怡

对我来说,国道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汇——总会经过它,又总会忽视它。在这些年大基建大发展的背景下,国道的经济战略功能似乎被弱化了。但在一次次实地走访、和当地人的一次次深入交谈之后,我意识到,国道的角色始终立在那里,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区情频道 胡幸阳

去一些普通游客不会去的地方,或许是出差这件事情最大的魅力。沿着国道,经过极具生命力的城市,经过正在谋求新发展的乡村;看到戈壁滩上成片的光伏板阵列,看到犹如科幻片场景的数据机房;遇到朴实而热情的当地群众,遇到严谨却不失幽默的青年学者。  ——长三角周刊 于量

沿着国道从东向西,在祖国的最西端,回望最东的上海,真正见识到“差异”的中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当我们踏踏实实走过不同的土地,才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互换资源,互补短板,互相合作,携手共赢,从来不只是写在文件里的方向而已。  ——长三角周刊 巩持平

在312国道最西端的新疆,我度过了工作以来采访最密集庞杂的8天。我们搜集了很多“边角料”,这些未必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却是深入理解一个区域、一个产业发展逻辑必须要做的功课。一条走的人越来越少的“老公路”,上演的却是从东到西区域发展的新故事。  ——原点栏目 杨书源

图片
在312国道沿线的一家太阳能光伏板企业,“融媒轻骑兵”寻找更好的拍摄角度。 陈抒怡 摄

寻访中,我不断感受着路的力量。果子沟大桥一定要去看看,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明白凿山开路的不易。曾经最艰险的地段,如今成为知名打卡点。而城市间,312国道合六段正在进行快速化改造,将让人们安家在合肥、工作在六安成为可能。  ——原点栏目 王倩

作为一条贯穿祖国东西的公路,312国道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许多活力,促进了区域间的资源要素流动,也为我的家乡河南省提供了许多向外伸展的机遇。这次出行开拓了我的视野,更新了我对河南的认识,非常开心看到了家乡未来更多的可能。  ——视觉中心 张看

从繁华都市到广袤边疆,穿越之旅中,我用眼睛和镜头去感受、捕捉着变化与发展的印记。这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更是一条承载着人与物、资源与技术交流的纽带,从能源、产业到文化、美食,在沿途采访的一个个人物和故事之中,“格局重塑”和“协调发展”变得具体而生动。  ——视觉中心 张玮


G109 

跋山涉水,找寻沿途种子

当道路上的小轿车变少,大卡车、摩托车增多;当车窗外布满植被的山川逐渐变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当道路两边人迹寥寥,出现更多的牛、马、羊……自然而然,我们就会对国家,对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有了更多理解。  ——原点栏目 王潇

许多同事用到过这样一个句式——如果不是采访,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来一次。我也一样。但当我们听到了一对夫妇用30多年时间将脚下沙漠变成7万亩绿地的故事,大家约定:10年之后,再来看看这片地,和改变这片沙漠的人。  ——政情频道 吴頔

在可可西里无人区,面对秋培扎西,我泪目了。他继承父亲和舅舅的遗志守护藏羚羊,眼中闪烁着对家族成员牺牲的复杂情感。采访中,他平静讲述过往,但那份沉重与责任感却难以掩饰。他告诉我,藏族很避讳谈及已故的亲人,但他已经“习惯了”。  ——原点栏目 朱雅文

G109上,昆仑山光影流动。我们行经昆仑山脚下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周遭遍布冻土。工作人员说,第一次抱着刚出生的小羊时,他高举手臂生怕弄伤它,直至双手发麻——在这一刻,“大国之道”具象化了。总有这么一些人抱着羊,跋涉在这条“国道”上,并再走许多许多年。  ——视觉中心 沃佳

在我之前的认知里,保护是尊重与顺从自然。用可可西里巡山队队员的话来说,这里是“一片不需要有人打扰的净土”。然而我渐渐意识到,真正的保护或许不是把山水放在敬畏的高阁,而是告诉人们,保护能带来更美好的生活。这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学问。  ——原点栏目 冯蕊

几个月转瞬即逝,从5月筹备,6月出发前往青海,7月出发前往内蒙古,再到回来后密集地剪辑视频和撰写稿件,于我而言,这次探访不仅是一次国道之行,更让我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几个字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视觉中心 吕佳

图片
报道组在毛乌素沙地采访殷玉珍。吴頔 摄

在一处边缘沙梁上,全国劳模、治沙女王殷玉珍突然感慨“这里不打算种树”。我们决定席沙而坐,她回忆起嫁到荒漠以前的故事,逐渐敞开心扉……一个个扑面而来的小细节逐渐构成一个典型报道之外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上观编辑中心 朱倩雯

我们需要探寻的,与其说是国道沿线的故事,不如说是复刻、描绘荒漠变绿洲过程中,星星点点连成一线的坚守和奇迹。对于我们这支轻装上阵的精简部队而言,沿途找寻植下的“种子”,或许就能得到答案。  ——城事频道 黄杨子

在109国道上,我看到了一次次由微至著的变化。我对“聚沙成塔”有了更深感悟:个人虽渺小,但众志成城,便能汇聚成千钧之力。  ——原点栏目 郑子愚


G310 G215 G104 

寻根溯源,感悟时光长河

在玉门关,汉代长城不仅是防御工事,也曾护佑丝绸之路的平安。在泉州港,灯塔曾照亮往来于此的中外商船。从西北到东南,差别很大,却让我感受到差不多的精神内核: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回望历史可以展望未来,走出上海或许更能看清上海。“海纳百川”被放在上海城市精神之首,也是中国人文精神应有之义。一路上我们看到不同城市奋楫争先,也看到社交媒体许多热议问题背后的探索。我们出发,不是寻找标准的答案,而是见证路上丰富的风景与创造。  ——文化频道 简工博

在西安,一位考古学家告诉我们,东西方文明的交往要比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早得多,甚至5500年前欧洲人群和亚洲人群就已发生首次碰撞。或许可以说,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寻找彼此的冲动,无论隔着山川湖海或者时间长河。这也是我们今天寻路的原因。  ——政情频道 周程祎

图片
殷墟博物馆的十二生肖主题咖啡。 周程祎 摄

我们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长河,在古老与现代之间反复穿梭。华夏先民的远古遗迹、古老斑驳的敦煌壁画、屹立海边的千年石塔,何其漫长何其灿烂,无一不让人听到时空深处的遥远回响。更让人动容的是,还有一群人,在默默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弘扬。如果我们的工作能为这份守护贡献一点力量,那是无比荣幸的事。  ——政情频道 顾杰

行程之初,我脑海中闪现“文化苦旅”。说这次采访“苦”,是因为我在采访中看到中华大地的先民们在苦难中创造出灿烂而辉煌的文化。但采访之后,我又渐渐感觉不“苦”。每到一处,看见文博工作者守护无价财富的决心,便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驻京记者站 张煜

中华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带着宏大的主题出发,直到真正走在路上,遇到真实的人事物,问题和答案就变得具体、清晰起来。当龙门石窟的景观灯在夜色中亮起,矗立千年的卢舍那大佛依旧展现神秘的微笑,审美的冲动跃然升起,莫名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于心间。纯粹的感受告诉我,这就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认同。  ——政情频道 邬林桦

行程中,我看到传统与当代交融催生了“网红”,但避不开的话题是“网红如何变长红”。当传统文化是推开门就能触摸到的历史,走入寻常的生活方式,长红也就成了自然的结果。  ——财经频道 刘惠宇

寻访“大国之道”,既要走进一个经由考古实证复原出来的真实、可感知的中国,也要触摸当下中国的文化脉搏。纸上得来终觉浅。十几天里,我第一次如此密集地走进博物馆、考古遗址,与考古学家、文保工作人员、文创开发团队面对面交流。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那些穿越时空隧道的文物古迹,更有考古人“择一业、终一生”的坚守。  ——文化频道 张熠

在泉州万寿塔山顶,在我们采访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的几十分钟里,时不时会瞥见旁边一位负责清洁的阿姨身影,弯腰拾起地上的碎屑或是果壳。李国宏随口提起了她,她或许不知道这座古塔当初建筑时的种种细节,但她知道每一次弯腰,就是在维护这座古塔的形象。文化遗产经历了苦心孤诣的传承,通古融今过程中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更需要今人的滋养。  ——原点栏目 张凌云


G219 

千沟万壑,领悟行胜于言

新藏线难走,但再难也要走,走过就知道,“卫国戍边”“家国情怀”等从来不该是悬浮的口号。这一路主题可谓宏阔,听到的豪言壮语却不多。我明白,“用自己的身体当界碑”的凡人英雄们并不需要用语言去证明什么。爱国,终究不是嘴上的事。而行路的意义,就是时时告诫我们,行胜于言。  ——政情频道 朱珉迕

图片
5592观察哨石碑。 董天晔 摄

5592哨点,高原的天蓝得不真实,面前是寂寥的旷野,身后是沉默的雪山。山上大风一年刮到头。刚撑起来的闪灯柔光罩差点被吹跑,一位年轻战士眼疾手快,一把扶住。我低头看到他黝黑手上的千沟万壑——这哪像“95后”的手?我们千里而来,其实为他们做不了什么。而他们为我们呢?  ——视觉中心 董天晔

一次终身难忘的“行万里路”——不仅看到了多彩民族风情和壮美自然风光,更见证了一个个感人故事,对“卫国戍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政情频道 王闲乐

行进219国道新藏段,苍茫茫天地间,我们的车和路边的沙一样渺小。但这一路的目的地,包括海拔最高的哨所、界湖、国门和烈士陵园,又都很宏大。和战士们面对面,听他们说起自己的怕和爱,愧疚和怀念,才发现所谓的宏大,其实是一种很亲近很平凡的英雄主义。  ——政情频道 刘雪妍

写稿搜索资料,偶然看到一张图,是两位同名同姓的战士。他们叫陈祥榕,都是福建人,同为共产党员,皆为烈士。一位是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工运先驱,另一位是牺牲在加勒万河谷的“00后”新兵。有人给这张图配文:“上天给了他两次机会,他都选择了报效国家。”  ——原点栏目 李楚悦

图片
报道组在途中用无人机自拍。海沙尔 摄

一条蜿蜒于壮丽山川间的纽带,串联起边疆的繁荣与坚守。219国道0公里处,不仅是路的起点,也是希望的延伸,更是边疆发展的深刻见证。  ——视觉中心 海沙尔

在走219国道之前,我对边境是缺乏想象的。当真正来到广西、云南两地边境寻访,才明白刻板印象就是用来打破的。我们见到游人如织、货运繁忙、两国密切来往的口岸,也与戍边人民警察、界务员交谈。“守边戍边”“兴边富民”是眼见为实的鲜活。  ——长三角周刊 刘畅

这一路上,我们见证了无数平凡而伟大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边境民警的坚守与奉献,更是关于每一个普通人如何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驻京记者站 余晨扬

北疆的一切和沿海城市是那么不同,又是那么相似。无论是开到通关口岸城市的蜜雪冰城,还是中哈边境线旁上海人开的咖啡馆,阿拉山口还借鉴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外贸通关模式有着不少类似制度……这个世界其实也可以很小,边疆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  ——财经频道 吴丹璐

大国之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戍边生活就像这里的风景,表面宁静美丽,深处却充满波涛汹涌的故事。人们真正吃的苦比我想象和听说的那些,还要更多、更难以言说。采访车一直往前开,在一个离上海如此遥远的边境之地,我感到平静,这里有的,只是一个又一个勇敢的、可爱的、珍贵的人。  ——互动频道 王一凡

图片
在5592观察哨,记者们边吸氧边工作。从1961年开始,高原戍边模范营就在此扎根,管控着百余公里边防线和多处通外山口,守卫着共和国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的边防线。前些年,该营4连由海拔4000多米的驻地换防至海拔5300多米、气候更恶劣的“无人区”。 董天晔 摄